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探究

2016-03-04 23:45:4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刘 洋

(信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信息与文化·

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探究

刘洋

(信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中出现的实际执行与理论预期不相符。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将研究生、各院系科研秘书及科研处工作人员等纳入学科服务体系,建立综合化、立体式学科服务模式,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嵌入式学科服务;虚拟组织理论;高校图书馆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及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的改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读者对图书馆实体的依赖性在逐渐降低,到馆读者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真正需要科研服务的用户群体如教师、研究生等希望图书馆能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服务。顺应此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用户,逐步向为社会用户提供服务扩展。而其服务方式也经过了一系列变革,传统的借还书、期刊阅览、简单的文献检索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更加及时的信息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科研需求,完成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保障功能,众多高校图书馆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转型。

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国外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开展相对较早,在20世纪中期以前,国外已有图书馆提供分领域的信息服务,后来慢慢发展到分学科、分专业提供针对性的学科服务。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进行管理,标志着学科馆员制度的正式建立[1]。其后,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及研究机构的专业图书馆纷纷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以学科为对象实施对口服务的学科服务。这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得到了迅速推广,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学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也推行了这种服务模式。

国外不同机构的学科馆员称呼也不同,如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学科专家馆员(subject specialist librarian)、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 学科目录学家(subject bibliographer)等[2]。他们的工作内容也不同,有的需要管理分支图书馆,有的侧重于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有的侧重书目编纂,有的侧重学科咨询,有的主要进行用户教育,但所有这些学科馆员都是立足于图书馆的资源,针对特定用户和读者开展专门的信息服务。

我国的学科服务起步相对较晚,清华大学于1998年设立学科馆员小组,是我国最早在学科服务方面做出的尝试。此后,东南大学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正式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北京大学于2001年开始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此后,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都先后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截至2013年中,全国112所“211工程”大学中有62所院校开展了学科服务,占总数的55.4%[3];也有高校并未以学科馆员命名,如苏州大学的联络馆员制度,但其本质也是针对学科的对口信息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多隶属于参考咨询部门,提供学科咨询,根据学科馆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及个人能力不同,提供面向不同院系的专业学科服务。

二、嵌入式学科服务及其发展问题

随着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的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也在相应地做出调整。学科馆员的职责也从传统的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向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转变,即从传统学科服务向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转型。

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4年,美国学者Kearley 和 Phillips将在怀俄明大学在线课程中提供课程服务的图书馆员描述为“嵌入式馆员”[4]。其后几年,关于“嵌入式服务”“嵌入式馆员”的研究逐渐增多。虽然许多学者观点是百家争鸣,但其核心内容均是强调要以用户为中心,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空间及渠道,深化学科服务内容、深度等方面问题。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初景利等提出了学科馆员2.0的概念,从服务地点、服务的逻辑起点、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的责任、角色定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阐述了第一代学科馆员与第二代学科馆员的不同,指出第二代学科馆员能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适应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适应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机制创新变革的需要[5]。武汉大学的刘颖在其博士论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中从服务内容、实现方式、支撑机制、业务推进与案例分析等方面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6]。

关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往往描绘有种种蓝图:打破物理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科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面向用户的科研、教学需求,嵌入到用户科研、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科服务与用户科研、教学任务的无缝对接;等等。但在高校图书馆进行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际执行中,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

(一)来自用户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高校的科研水平、学术贡献、学科影响力等科研竞争力被视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完成大型科研课题,科研过程早已实现从个体研究向团队研究的转化,团队化、合作化的科研模式成为高校的主要科研模式。科研团队成员往往包括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博硕士研究生等。作为科研团队核心的学者往往集专题讲座、科学研究、行政工作、重大项目于一身,时间精力有限而又承担科研核心任务,很少能分出时间、精力与学科馆员进行有效沟通,而他们的信息需求往往又是整个团队的核心需求。学科馆员往往无法直接接触到这些核心研究人员,仅能对处于信息需求外围的研究生、助教等进行信息检索技能培训,以及在课题组实难找到所需文献的情况下提供有限的帮助。基于以上原因,学科馆员在与核心用户的沟通、用户核心信息需求的把握等方面能做的非常有限,因而导致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际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不能如嵌入式学科服务提出时所预想的那样深入到科研一线,参与用户科研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做好信息保障服务工作。

(二)来自学科馆员方面的问题

在理想化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描述中,学科馆员既是图书情报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对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深的研究,又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所负责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详。这种理想化的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的人才在现实中凤毛麟角,在专门的学科领域都很少有,遑论只是高校信息服务部门的图书馆。在现实中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人力资源往往有限,一个人甚至要负责数个科系的学科服务,这样只能做到面上铺开,而无法深入到具体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而图书馆学科馆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也使得嵌入式学科服务无法真正做到融入一线,参与到用户科研教学的方方面面。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建设在实际执行中总是流于表面。实际执行结果的好坏依赖于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及其与科研团队的沟通,沟通顺畅则执行顺利,沟通不畅成效则会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学科服务模式

虚拟组织是21世纪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其他沟通方式,突破地域、产权等限制,组合、开发、利用各成员单位的核心能力,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7]。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将虚拟组织理论引入图书馆的管理[8]、创新服务[9]中等。受此启发,本文拟基于虚拟组织理论,提出扩大学科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将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也纳入到学科服务体系中来,建立一个以学科馆员为实体,博硕士研究生、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为虚体的全方位立体式学科服务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符合用户核心需求的信息服务,完成高校科研信息保障任务。

(一)作为实体的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给基于虚拟组织的学科服务体系提供服务的实体,也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所有的学科服务围绕学科馆员来进行,学科馆员也是联结这个体系中各虚体的纽带。学科馆员背靠图书馆庞大数据资源,享有最丰富的信息数据,并掌握相对较全面的信息检索技术且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提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体,学科馆员需要承担起整个学科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信息服务保障任务。而学科馆员的工作也需要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支撑,以及高校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现用户信息需求,针对用户需求制定个性化、系统化、针对性的知识服务策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有了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及他们与科研团队核心人员的有效沟通,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对学科服务的参与,学科馆员既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整个科研团队,又无须面对“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尴尬局面,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学科服务贡献力量。

(二)作为虚体的博硕士研究生

博硕士研究生往往处于科研一线,在整个科研团队中承担文献资源查找与调研、实验设备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基础性、保障性研究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任务。这一群体在科研过程中往往起着基本性而非核心性的作用,而他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也往往可以与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直接接触,获得第一手的学科用户最核心的信息需求。

博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已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背景、前沿问题等有一定了解,可以筛选出真正为科研团队所需要的专业信息。他们往往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学科服务的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是学科服务的用户,接受相关的用户培训,提出自己的信息需求并获得满足;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学科服务的一分子,在学科服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检索及信息处理能力等。他们是核心科研人员和学科馆员沟通的一座桥梁,能够与学科馆员一起,为科研团队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系统化的信息服务。

(三)作为虚体的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

高校的科研处主要承担科研管理任务,他们还为科研团队提供关于科研项目申请及科研奖励申报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但信息服务并非他们的主要任务[10]。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也类似,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本院系的科学研究工作,相关信息服务及沟通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但恰恰是这一群体工作内容中关于信息服务的这部分,和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往往有所重叠,这也是将这一群体纳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之中,成为其虚体之一的原因。

高校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有义务向科研团队提供相关的科研项目申请、科研奖励申报等信息服务,但他们往往因为服务对象众多,时间、精力有限,因此在与科研团队沟通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提供浅表式的信息服务。只有学科馆员及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他们才可以更好地为科研团队提供个性化、专门化信息服务。

综上,以来自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为实体,以博硕士研究生、科研处及各院系科研秘书等行政人员为虚体,构成一个综合化、立体化的学科服务体系。该体系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及时有效沟通,并充分共享信息,完成面向高校科研团队的全方位立体式学科服务,突破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概念,融入科研一线,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实现真正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参考文献:

[1]范丽莉.试论学科馆员的设置及其角色定位[J].图书馆论坛,2003, (2): 16-18.

[2]龚尚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的虚拟组织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 : 96-98.

[3]张晓艳.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 :133-134.

[4]胡银霞.高校图书馆嵌入式馆员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2,(2): 120-123.

[5]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战略与转型,2012,(56): 83-85.

[6]刘颖.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2,(1): 18-22.

[7]谭丹丹,刘金涛.对学科化服务背景下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思考:定位、关键步骤及挑战[J].图书馆杂志,2014, (2): 50-52.

[8]宋海燕,郭晶,潘卫.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1): 27-30.

[9]李峰,姜莹.基于虚拟组织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 (11): 94-97.

[10]王宏鑫,刘洋. 农村公共图书馆整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28-59.

(责任编辑:吉家友)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2-0085-03

作者简介:刘洋(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410);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42400411125)

收稿日期:2015-12-29

猜你喜欢
高校图书馆
读者协会参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功能探析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9:57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2:37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25:20
浅谈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重要性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39:10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38:27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30:59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当代高校图书馆“大阅读”服务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