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沙河中心小学(222141) 颜世超
小学校园足球课程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
江苏连云港市沙河中心小学(222141) 颜世超
“校园足球”就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足球运动。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制定周密的足球课程计划,开展足球校本课程,实施多种校园足球运动方法,营造足球文化氛围,从而推进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
小学足球教学计划实施方法活动方式
足球运动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运动方式,林茵场上的奔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传递出富有朝气的精神。小学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法还不够明朗,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研究和落实,从小培养足球人才。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真正认识到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在足球校本课程开设之际,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爱上足球活动,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
每个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校园足球训练计划,并有序开展足球课程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领导重视并开设足球课程,是校园足球训练的第一步。
1.领导参与校园足球管理
校园足球要融入学校体育课的范畴,在课程实施中要以少年足球的普及为重心,成为体育大课间的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有专门的校园足球负责人,学校教师要组成教师足球队,为学生做表率。学校领导要调查各位老师的身体状况,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组成两个足球队,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课外活动时间,每个教师都可以当学生的“临时教练”,为学生指导基本的运球、控球知识。
小学生足球运动处于初级阶段,最初的练习只是基本的动作训练,找到球感。领导参与校园管理体现了学校对足球运动的重视,可以为校园足球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证校园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玩”足球,也会有更大的兴趣。所以,校园足球训练的开展需要有专门的领导负责,随时调度足球训练情况,便于足球训练的提升。
2.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
校园足球的训练不能仅穿插于体育课程中,要有专门的课程设置。足球校本课程的开设需要几位体育教师和分管领导进行课题研究,并根据班级课程设置,树立“寓教于乐”的课程理念,制定详细的课程目标,设计基本的课程内容。足球课程的实施要有明确的组织形式、任务分工以及课程评价措施。只有开设校园足球校本课程,才能更加系统地教给学生足球知识,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
小学阶段的足球运动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所以在训练中更多的是应用游戏方式。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校要定期举行足球运动比赛,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
1.降低难度,培养兴趣
足球运动有着非常多的规则和技巧,老师在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活动时,要从最基础的足球运动常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制作动感足球场,模拟动画为学生生动讲解足球运动的知识。如课件展示足球场的效果图,让学生明确球场是长方形,长度不能超过一百三十码,也不能短于一百码;球场的宽在五十码到一百码之间。PPT效果图非常明显标出球场的界线、球门的区域、罚球区域、角球区域等。认识球场最好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鸟瞰整个球场的效果图。
刚刚接触足球时,学生可能连每个球队的人数都不知道,教师可以找出班内11名学生,分别站好自己的位置,前锋、中锋、边锋、前腰、前卫、边前卫、后腰、边后卫、中后卫、清道夫、门将,这样学生站好后,教师喊到位置名字,相对应的学生便要响亮答“到!”。经过几次训练,其他学生根据熟悉的同伴,逐渐分清楚每个位置上的称号。然后教师再讲解每个位置上的球员应该具备的职责,学生可以比较愉快地接受,最起码每个位置上相对应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运动职责。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去尝试每个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开展活动,增强乐趣
校园足球不可能在短时间就可以训练成一支比较正规的球队,可以在每个班里先普及足球的知识,组成每个班级自己的球队,在足球课上,自己班级里的两个球队可以先进行模拟比赛,巩固所学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乐趣。正规的足球比赛分两个半场,每个半场为45分钟,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的年级段适当压缩每个半场的时间,开展微型足球赛。每个队算上替补人员需要23名同学,这样全体学生都要参与,每个学生还可以轮回体验不同角色的球员。教师还要保证替补学生及时上场,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绪和训练强度。
在班级上课时,也可以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分小组开展活动。如班里一半的学生参加模拟比赛训练,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射门”比赛,根据进球的个数定输赢。这样,足球训练活动变成了游戏活动,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足球课的乐趣,课堂学习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
3.定期比赛,激发潜能
比赛一直是小学生比较热衷的活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足球比赛活动。相同级别的学生进行比赛活动,分期分批进行。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运球比赛、射门比赛等一些比较初级的足球活动,高年级段则要组织球队,进行比较正规的比赛。比赛结束以后,学校要召开发奖大会,以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很多学生在赛场上会有超发挥的表现,有利于学校发现“草根小球员”,组建有力的“学校足球队”和“兄弟学校”打比赛。
为了增加比赛的乐趣,学生比赛之后要有教师的“友谊赛”,一方面教师在比赛中可以切磋球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做示范,身体力行教导学生比赛场上的技术发挥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小学校园足球是为以后的中国足球打基础,从小学校园开始培养学生的足球爱好,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发现和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
4.科学评价,完善管理
校园足球课的开设和发展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保驾护航。足球运动虽然是一项强身健体的有益活动,但是当今应试教育盛行,课外活动只是表面文章,真正有上级检查也是拍几张照片,做做材料应付,很难落实到实际教育活动中。如果相关领导能够真正认识到校园足球的重要性,则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措施,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校园足球的开展奠定基础。
如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可以纳入学校督导范畴,根据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给学校打分。校园足球常识测试可以与期中期末的文化课考试同时进行,像对学生可以进行足球基本知识方面的书面测试,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可以采取抽测的形式,直接抽取两个班级的足球队到操场上打一场比赛。负责抽测的领导直接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足球素质直接打分。这样,每个学校的领导都会重视校园足球的开展,切实为学生的足球素质的提高设计课程方案,保证校园足球课程的正常执行。根据抽测的情况,学校对每个班级的足球水平的考查也可以制作出比较详细的评价细则,完善管理措施,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有序开展。
校园足球是学生在绿茵场上“跑”出来的,而足球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了解足球知识,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
1.普及足球运动基本知识
对于初入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足球常识”,学生对足球常识以及足球规则知之甚少,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对足球知识有更多的了解。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查找与足球相关的知识,了解世界足球现状。国际足联在2004年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有史料记载的“蹴鞠”就是足球活动的前身,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足球”。这为学生发展中国足球、振兴中国足球增强了信心。
普及足球运动知识可以借助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的方式。黑板报,可以根据足球赛事实况,每个月出一期,也可以单列出一个角落作为“足球专题”,每一期板报都附带着足球的相关知识。手抄报则可以根据足球常识的每一期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如足球规则、足球基本技术、假动作技术、头顶球技术、运球基本战术、足球越位解读、黄牌红牌警告规则等。手抄报的制作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除了中心话题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足球相关内容。如世界足球明星:里奥·梅西被称为“足球记录粉碎机”,罗纳尔多是影子前锋,大卫·贝克汉姆曾经6次成为英超冠军,陈晓毛是登陆英超的足球小将,邵佳一被称为“亚洲金左脚”等。这些内容出现在手抄报上,丰富了学生的足球知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足球知识竞赛、足球摄影大赛、足球绘画比赛等文化活动,营造足球文化氛围,彰显足球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拼搏精神。
2.打造校园足球活动特色
校园足球活动要常玩常新,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其中,所以打造校园的特色活动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学校由副校长、教导副主任、艺体组教研组长负责成立了“足球俱乐部”,组织了诸多校园足球配套活动,如“快乐足球教学法”、“足球大课间”等。学校各科室负责人牵头成立足球活动策划部、活动部、学校足球球迷协会等。每个部门协作调整工作计划,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都会推行一项足球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有足够的足球活动时间,为校园足球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学校足球运动总教练和其他体育老师及时发现各个班里的足球人才,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小组,每天下午对三个小组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培训指导学生的足球技术和赛场战术,不断提升这部分学生的足球技能。一旦有校际足球赛,教练便带领学校足球队员去参加比赛,提高学生赛场心理素质。小学生足球活动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方式,在足球运动中“快乐足球”是中心,音、体、美老师合作编制“足球操”,有效完成足球运动中学生身体各个部分的准备活动,形成学校足球教学的特色。
足球是体能与技能的结合体,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足球文化基础才可以发展校园足球。学校要负责从小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和比赛技能,为学生以后参加足球活动做准备。中国足球的未来在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足球强国的先进经验就是要注重足球的教育意义,加强引领足球文化,让学生从小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内心满足感。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制定周密的足球课程计划,开展足球校本课程,实施多种校园足球运动方法,营造足球文化氛围,形成“人人懂足球,人人爱足球”的良好态势,推进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
(特约编辑左芸)
G622.3
A
1007-9068(2016)33-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