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祥波 崔晓霞
加强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孟祥波崔晓霞
立足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对视障儿童成长的意义,结合目前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在立项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措施。通过送教上门、到校辅导、设立幼小衔接班等多种方式,对视障儿童开展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同时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知识指导,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视障儿童;学前教育;途径与措施
早期教育对残疾儿童的智力发展、行为矫正、康复训练、社会适应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适龄视障儿童因未接受过有效的学前康复补偿教育,无法适应盲校的寄宿生活,难以顺利接受义务教育,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机。2014年1月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指出,特殊教育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增设附属幼儿园,并要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要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发挥现有学校的资源优势,努力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需求。
为此,国内很多地区相继开展了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尝试,如开设普特融合幼儿园、学前班等。但是,对于很多发展条件相对欠缺、尚无法开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地区和学校来说,如何有效落实和推进视障儿童学前教育?潍坊盲校紧跟特殊教育发展形势,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积极加强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断丰富办学形式,满足他们的成长发展需要,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加强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研究,保障教育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针对学龄前视障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缺失,以及学校相关办学经验不足的现状,我们成立了“学龄前视障儿童教育与康复补偿研究”课题组,并积极申报市级课题,争取市教科院专家支持。校长任课题负责人,全面调度和参与研究。研究成员由具有丰富视障教育经验和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组成。
课题研究采用边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提升的方法,明确了该项目的研究实施目标:一是通过学前教育及早培养视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定向行走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做好幼小衔接,为适龄视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通过康复补偿训练及早干预视障儿童的不良行为和不良心理,提高学龄前视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家校间的联系,推进亲子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四是在研究实践中寻求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为普及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积累经验。五是开发实施学前教育课程、幼小衔接课程,为今后顺利开展视障儿童学前教育提供课程保障。
学校积极与各市县计生局、残联进行信息沟通,收集所有在案学龄前视障儿童数据。通过电话沟通、入户调查访谈等,详细了解每个视障儿童的家庭情况、视障原因、成长环境、成长情况、成长需求等,为每个视障儿童量身定制适合的个性课程,大力开展个别化教育。
(二)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实现走出学校办教育
针对目前视障儿童还无法入园接受常规学前教育的情况,学校创新育人制度,制定了《学龄前视障儿童送教上门实施方案》,组建送教上门教师团队,到视障儿童家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方案明确,每学年每个儿童送教上门课时数不少于90课时。
依据对视障儿童调查的情况,制定《学龄前视障儿童发展调查及辅导手册》,从生活技能、学习思维、运动技能、定向行走、人际交往、心理状态、视功能训练、入学适应等方面为每个视障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让他们在家中就能享受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送教上门服务团队编写了《送教上门家长课程》,帮助视障儿童家长制定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提高家长的教育辅导能力。
(三)组织视障儿童走进学校,让视障儿童充分享受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组织学龄前视障儿童和家长每月至少集体来校一天,充分发挥学校康复训练室、视功能训练室、感统训练室、智力玩具拼插室等教育资源作用,对视障儿童开展康复补偿训练。对家长开展现场训练辅导讲解和练习,推进亲子教育活动。邀请学前视障儿童到校接受集体康复训练,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了相互交往沟通的平台,及早熟悉学校环境、老师和学校生活,二是为家长们提供了相互切磋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明确了及早训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校积极支持家长随时带孩子来校进行康复训练,利用电话、网络等渠道向教师咨询教育知识和技巧。同时,鼓励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带孩子走进社区普通幼儿园,通过与普通幼儿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加强与健全儿童的融合和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设立幼小衔接班,提高视障儿童入学适应力
为了让适龄视障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后能尽快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我们设立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衔接班。对学前儿童进行一个学期的集中辅导,强化感知觉训练、视功能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生活技能训练、人际交往等,让学前儿童提前熟悉校园生活,培养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顺利进入一年级做好平稳过渡。
自2013年9月至今,学校已对14名学龄前视障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和到校集中训练辅导,总课时数超过1200,首批接受幼小衔接教育的视障儿童已顺利进入小学一年级。学校对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经过早期教育,学龄前视障儿童的生活自理、学习思维、动作发展、定向行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入学适应等能力都有很大进步,能够较快适应寄宿制学校生活,顺利接受义务教育,自信心和学习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是对家长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对视障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能力,在最佳教育时期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及早干预。在视障儿童心理辅导、信心鼓励、习惯养成等方面,形成家校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是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拓宽了学校教育职能,积累了丰富的学龄前视障儿童教育与康复训练经验。活动的开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现实素材,我们现已编印校本教材《学前视障儿童康复训练要点》《视障儿童幼小衔接课程》等,为普及视障儿童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关乎视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和教育公平,也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我校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训练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远远满足不了视障儿童的成长需求。学校将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尽早设立3至6岁学前班,保障学前视障儿童入园接受常规教育,全面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
本文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特殊教育学校(盲校)学前教育的补偿康复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WF2013JG089。
G761
(山东省潍坊盲童学校,2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