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颂梅 杨龙祥
依托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残疾人高职教育
——江苏的实践与思考
●朱颂梅杨龙祥
江苏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地方文化产业设置专业,根据残疾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了残疾学生整体素质及生存能力,促进了其顺利融入社会。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产业;校企合作;江苏经验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技术,掌握一定的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将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成产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从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肢体、听障和视障三类残疾类型,基本满足了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当前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问题是:学科专业建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2];按照传统的学科知识培养体系,难以适应残疾学生个别差异[3];缺乏与企业的相互沟通合作,生产实践课程不足[4]。
近年来江苏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依托地方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技术和工艺的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把专业的课程实习、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放到企业生产实际中。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所学适应就业企业需求,提高了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比例和层次,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江苏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全省有6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江苏依托文化产业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作为知识经济典型形态的文化产业,是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产业,需要技术、信息、人才的支撑。一方面江苏文化底蕴深厚,各地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产业,然而部分工艺行业原有员工知识老化,工艺后继无人,亟须根植传统文化并引入现代技术和工艺,促进传统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业和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把人力资源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较快,目前有高中阶段就读的残疾学生4900余名,残疾大学生1000余名。江苏提出到2020年普及残疾人高中教育,以政府投入和各类社会资助等多渠道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各地围绕江苏经济发展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以听障学生为例,围绕江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为听障人士设置的专业主要有动漫技术、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园林艺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各院校结合自身和地区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苏州市结合文化产业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将书画、刺绣、核雕、动漫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加强对残疾人的文化帮扶力度,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依托南京文化传媒产业,与十余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专业技术和综合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扬州传统工艺中的剪纸、书画、漆器和玉器等视觉形象丰富,扬州职业大学和市特教学校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手工艺适合观察、模仿和想象能力强的听障学生,于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相关专业,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引入传统工艺的设计,抢救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促进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一)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开发残疾大学生的潜能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有吃苦耐劳、潜心研究的个性特点,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成长期。由于听觉障碍,听障学生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可以独立操作完成的工作。同时因为代偿功能,听障职校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强,他们更倾向于艺术型工作。而动漫制作、传统民间工艺和印刷排版等,生动丰富、工艺过程复杂,听障学生经过专门培养完全可以胜任。因此,可通过工艺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选拔考试团队,依据改进的《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对听障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进行测验,进行系统的分析[5]。在此基础上,结合残疾人的心理特征,选择出适合传承的工艺项目,根据文化制作、设计、传播等不同产业环节的需要,与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多层次的残疾大学生培养体系。
(二)校企资源共享,探索生产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1.科学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
通过模块教学,将文化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知识模块,整合历史社会知识、语言文学知识、哲学伦理知识,使学生将做事和做人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文化工艺技术模块,包括文化渊源、造型艺术、制作工艺,使学生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和工艺,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理论基础。现代技术和艺术修养模块,包括计算机设计技术、现代美术、手工艺发展史等,使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提高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2.灵活拓展培训方式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文化传承质量的保证,以传承文化项目的知识和实践操作需求来配备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强化专业教师对学生文化艺术的历史、技能和创作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的人力资源,将优秀艺术家请进课堂,充实师资力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课堂讲授与传统的学徒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探索生产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1)“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提升技能。扬州职业大学和当地知名玉器行、漆器厂联手,根据残疾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兴趣,聘请在某一领域中有较高影响力或市场认可度高的指导教师,或把残疾大学生送到企业接受定岗培训,开展“订单式”培养,教学与行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周期对接。培训合格后,这些残疾学生将由企业录用,可通过独立工作体现能力、获得收入。
(2)“前店”+“后坊”,搭建营销平台。苏州寒香会社是江苏省残联命名的六大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之一,积极为残疾人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前厅是文化作品展示及销售区;后厅则是一个多功能大厅,既是小型演出场所,也是文化沙龙、职业培训等活动场地。通过对拥有特殊技能的残疾学生进行策划包装,彰显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指导产品创作,让学生通过销售自己的作品来实现自身价值。“由分享成果到创造成果”,苏州在文化创意、动漫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上,为更多残疾学生展示自我架起了桥梁。
(3)“项目孵化”+“政府购买”,创建服务“新常态”。江苏各地通过政府购买面向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有特殊需要的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探索公益服务与专业服务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职业院校通过孵化项目与企业开展互动、开设职场实训,并与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国学讲座、国画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文化助残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升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通过残疾人艺术家协会,让具有艺术才能的残疾学生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提高艺术造诣和知名度,发现、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残疾艺术人才。
(一)教学环境的创新
在校企共建的生产环境中,残疾学生以真实的生产项目为学习内容,亲身经历了从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计划的安排到生产过程的组织等全部流程,真正实现了师傅和教师、员工和学员、车间和教室的统一,强化了生产管理规范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学习角色的变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残疾学生在掌握并运用现代技术完成产品的同时,接受了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了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促使其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成为合格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不断融入主流社会。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
依托文化产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评价,应是以导向和激励为中心的管理手段。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学业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和认知等社会内容。在评价主体上,将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在评价方法上,重视个体的差别和层次,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标准。将评价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保证了高质量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1]刁春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成就、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3):21—23.
[2]杜宇.残疾人职业教育亟需规划[J].中国残疾人,2014,(8):60—61.
[3]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4—38.
[4]孙璐.特教职业教育中引入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62—65.
[5]何侃,范莉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改进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1):59—62.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2013/03/095),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教育部重点课题 “就业导向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JA130341)的成果。
G760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10038)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