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参政中研究生的主体素质:评价与提升

2016-03-04 17:01盛婉玉李飞虎庞永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

盛婉玉 李飞虎 庞永真



网络参政中研究生的主体素质:评价与提升

盛婉玉李飞虎庞永真

摘要: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在网络空间的有序参政,是引领网络空间健康政治风气的有生力量。从网络公民意识和网络理性精神两个层面,对某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当前研究生在网络参政中的主体素质状况,并据此提出建议:高校应从教育培养和校园政治生活两方面入手,改进和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研究生;网络参政;主体素质

网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其政治属性已愈发明显。网络为公民参政提供了更加经济便捷的渠道,使更多公民的参政意愿付诸实践。但是,参与的人数、次数等指标并非影响参政质量的直接要素,而网络参政个体的主体素质——内在的精神、心理等,左右了外显的网络参政行为状况是否有序,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参政质量。接受过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生,兼具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在网络参政中的主体素质应处于较高水平。但是,现实状况究竟如何?高校在提升研究生主体素质方面应如何作为?这些都是网络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参政中主体素质的评价指标

政治主体素质指政治主体从事政治活动应必备的基本品质。与现实空间相比,网络空间中的政治表达具有观点碰撞更为激烈、信息传递更为通达等特点,因此对政治主体素质的要求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据此,遵循关联性、重要性等原则,笔者选择了两项一级指标:网络公民意识(下设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等两项二级指标)和网络理性精神(下设质疑精神、法治精神和宽容精神等三项二级指标),用来观测主体素质。

1.“网络公民意识”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

公民意识指公民对自身政治地位的认识和感知,与臣民意识是相对的。“从国家的立场来讲,公民是最根本的,而其‘臣民’则是在这个表面之上的一个自相矛盾的陈述”[1]。发扬网络民主离不开合格的网络公民,而激发和培育公民意识则是造就合格网络公民的基本要求。

(1)参与意识。网络的出现对民主政治最大的促进作用就在于降低参政成本、扩大公众参与面。公众心理状态是否积极主动,是对参与意识考量的首要层面,这主要取决于公众的政治效能。已有研究表明:公众的政治效能与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2]。同时,参与意识还体现参与的广度、深度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3]

(2)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公民主体意识存在的逻辑条件和参与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4]。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暴力、泄露个人隐私等侵权行为多发。主张和维护自身权利,是权利意识的初级体现。同时,权利意识还应体现对自身义务的认知和履行,以及对他人权利、社会公共利益的承认和尊重。

2.“网络理性精神”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

参政作为一项兼具较强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公民的地位是由那些民主权利来构成的,即,个人为了改变其物质法律地位能够反思性地提出的权利要求。”[5]特别是在个体众多的网络空间中,理性精神极易被群体意识绑架,这也是将网络理性精神列为评价指标的原因。

(1)质疑精神。网络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地位,使人类走进了自媒体时代。要发声就要具备相应素质,如对网络资讯进行谨慎、客观的判断和斟酌。但同时也不可盲目夸大质疑精神,质疑必须有理有据,否则就会走向质疑一切的极端。

(2)法治精神。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虚拟,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参政可游离于法律框架之外。网络政治主体首先必须承认法治的原则和价值,以法律为根本行为准则,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参政权利。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是公民法治精神的基本要求。

(3)宽容精神。网络在促进政治主体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更多观点上的碰撞甚至冲突,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宣泄性进一步加剧了冲突产生的可能。“理性的民主国家不仅仅是斗争、冲突乃至革命的结果,也是通过辩论、讨论、选择和妥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日常实践和经验的结果。”[1]宽容精神可使不同政治观点走向妥协,最终实现弥合差异、化解冲突、达成共识。

二、网络参政中研究生主体素质的现状评价

本文以Y大学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按照先按专业、再按年级分层的抽样方法,从全校7000余名在校研究生中抽取了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4份,回收率为93.4%。为观测本研究设定的评价指标,问卷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网络参政的行为和活动、对某些网络热点问题的意见和态度。

1.网络公民意识评价

(1)参与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网络政治的关注度较高、参与愿望强烈。64%的研究生“经常进行”网络参政议政,24%的研究生“偶尔进行”,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官员贪腐、突发性事故、社会不公正事件、民生问题、国际冲突等。对于网络参政的形式有:阅读时政新闻(72%)、参与网络讨论(43%),而参加官方网络调查、参加网络会客厅等政务互动等参与程度较深的参政行为还不足20%。可见,研究生对网络政治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看”上,而“做”的不多,参与形式还较为肤浅,与其他政治个体以及政府交流主张和看法的能动性不够,这表明当前研究生参与意识的层次较低。对于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首先是搜狐、新浪等商业网站(71%),其次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68%),最后是新华网、强国论坛、政府门户网站等官方媒体(17%)。当前研究生对商业网站、自媒体等非官方网络媒体的偏好,反映出其对官方信息缺乏正确认识,持有一定的排斥、防范心理,这也折射出其参与意识的不成熟。

(2)权利意识。在认知权利方面,以政治权利中的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保护为例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研究生对自身权利认知情况的观测点。结果显示,91%的研究生对“网络论坛强制删帖”的态度是“不赞成”,只有9%的研究生选择“赞成”或“无所谓”。可见,当前研究生权利意识较强,对自身权利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但是,57%的研究生对“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态度是“赞成,人肉搜索侵犯了个人隐私”,也有38%的研究生选择“不赞成,人肉搜索有助于舆论监督”,这说明研究生可能存在过分强调自身权利的倾向,在行使自身权利与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方面还存在模糊认识。

在行使权利方面,前面提到研究生参加官方网络调查、参加网络会客厅等政务互动的参政行为不足20%,这可能与政府宣传发动欠缺有关,但也反映出研究生在网络参政中虽能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但在行使权利方面不够大胆和充分,未能直接作用于公权力的运行,参政行为的有效性差。另外,调查还发现,研究生自觉维护网络政治环境的主动性不高,如绝大多数研究生接触过网络谣言、垃圾邮件等不良信息,但只有19%的进行过举报或反馈,这表明研究生在履行政治义务方面表现较差,在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认识上存在偏差。

2.网络理性精神评价

(1)质疑精神。绝大多数研究生认可质疑在网络参政中的必要性和正向效应。93%的研究生认为:面对浩瀚、芜杂的网络信息,提出疑问是网络参政的必要条件。但被问及“你是否会在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指出他人错误观点”时,69%的研究生选择“不会”,只有31%的研究生选择“会”和“看情况”,这说明多数研究生在质疑方面的行动性较差,不敢或不愿提出不同观点,害怕观点上的交锋。

调查还发现,研究生在面对感官刺激、关乎自身权益的网络言论时,质疑信念不够坚定,易受自卫、猎奇等心理影响,导致质疑的极化:过度信任或过度质疑。如“对于网络中的注水西瓜、果粒橙含致癌农药等食品安全问题,你的看法是”,81%的研究生选择“宁可信其有”,此谓之过度信任;“对于年轻干部的提拔,如周森锋29岁即当选县级市市长,你的看法是”,78%的研究生认为“应该是有家庭背景”,此谓之过度质疑。

(2)法治精神。法治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而法治精神是政治主体有序参政的心理秩序。调查发现,从主观意识上看,多数研究生能深刻认识法治对网络参政行为的规制和保障作用,是坚定的“依法治网”的支持者,如“对‘微信十条’,包括实名注册、时政新闻不得随意发布等,你的看法是”,67%的研究生认为“必要”,但也有约3成研究生认为“没必要”,而选择“没必要”的一条主要原因是“限制网络言论自由”,这说明一些研究生在对法治与自由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法治的本质是保障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研究生在践行法治精神方面尚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怯于维护自身权益。如面对“电脑被恶意攻击”时,约7成以上的研究生选择“自认倒霉,重装系统”;二是易被自身情绪绑架。如对于“前段时间,朋友圈中‘人贩子一律死刑’帖子疯传,你的看法是”,72%的研究生选择“支持”,有29%的选择“不支持”和“无所谓”。

(3)宽容精神。大多数研究生推崇以非敌对、非对抗的方式化解网络矛盾和冲突,能清醒地认识到妥协、温和的沟通态度在网络参政中的重要性。如对于愈加频繁的“网络骂战”的态度,81%的研究生选择“不支持”,而在“不支持的原因”中,有79%的研究生认为“收敛不住的对抗情绪使网络辩论偏离了正轨”,78%的研究生认为“骂战对网络风气的污染,远超其‘明理’价值”。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与在现实空间相比,87%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宽容程度相对较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有宣泄不满情绪的欲望,这可能与网络中负面信息扎堆、政治主体言行外在约束弱等有关。同时还发现,对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研究生最不能容忍官方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失真,但较少予以表达不满情绪,而对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中的信息失真最为宽容,但也是最敢于表达不满情绪的。

综上可以得出:当前网络参政中研究生主体素质的基本情况良好,研究生整体上表现出较为明确、完备、强烈的网络公民意识和网络理性精神,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缺陷,如主动性、能动性方面表现欠佳,这些在实际参政行为上表现为过于表面化、不够开放、缺乏技能等,最终将降低研究生网络参政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三、高校提升网络参政中研究生主体素质的对策

研究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研究生教育阶段是高校施教最后的宝贵时间,同时,在网络时代,提升研究生在网络参政中的主体素质,也应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有义务对此积极作为。但是,网络参政中研究生主体素质方面的诸多缺陷,也倒逼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及早入手,从问题切入,找准着力点,改进和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在教育过程中,提升网络参政中研究生的主体素质

(1)在师资配置上,推进专业课教师政治化、思政课教师专业化。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偶像,专业课教师的角色绝不应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人先正己”,当前一些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见诸堂堂讲台,反映出专业课教师政治素质的不容乐观。对此,高校应加强课堂言论约束,将其纳入师德师风考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引导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授研究生以科学知识中的哲理。同时,对于思政课教师,要有计划地培训其更新专业知识、强化教学技能;打破“上岗终身制”,对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进行转岗;改善思政课教师待遇,效仿湖北省做法,“确保其平均收入高于或相当于学校其他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

(2)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的网络关注点。强化课堂教学与研究生网络关注点的联系,要将网络言论场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素材库、题材库,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同时,要改进课堂教育方式,增加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教学法的使用,研究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多轮次地对网络热点进行讨论和交流甚至是质询。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研究生参政的主动性、能动性,又可使其对网络热点的思考和疑惑在线下、在课堂上得到引导和释疑,以解决“网络上看到的”与“课堂上学到的”相脱节问题,也有助于研究生对网络热点的认识由浅表走入深层。另外,可增加网络素养等有关教学内容,使研究生习得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网络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等,使其具备网络公民的基本素质。

(3)在学术研究中,引导和鼓励导师糅合网络政治内容。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其所培养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政治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应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发挥导师的政治引领功能。作为学术研究之余的调剂,导师可非正式、非定期、有意识地发起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破解网络中僵化的思维定式,使研究生学会理性、系统地思考社会话题。同时,导师要提高网络政治敏感性,善于在日常交谈中了解研究生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观点,抓住研究生思政状况的苗头,并进行及时交流、引导,必要时要进行跟进。

2.在校园政治生活中,提升网络参政中研究生的主体素质

(1)强化线上参政平台,打造研究生网络参政练兵场。校园网络社区是研究生网络参政的第一场所,是其网络政治素质的“孵化器”。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应开辟政治互动专区,由权威的政治专家学者主持,进行观点点评、舆论引导,并培养其逐渐成长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加大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校园网络社区管理的参与度,温和、柔性地对网络观点进行启发、引导、矫正,使陷入无意义对峙的网络争论重归事件本身,为一片附和之声的讨论帖抛出理性、启迪的不同意见;建立校园网络社区行为规范机制,探索实行前台匿名与后台实名相结合的实名注册制,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使研究生认同网络法治精神。另外,当前高校百度贴吧网络活跃度普遍较高,但其管理员一般是非高校教职工或学生,致使其游离于高校监管之外,建议高校与网络服务提供方加强联系,携手规范百度贴吧运行。同时,要高度重视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建立与研究生即时互动的高校网络交流平台。开设校方微博、微信等,并大力进行营销和推广,使研究生可以便捷地收听信息、反馈情况等,收获良好的网络参政体验;要求辅导员借助微信、QQ群、朋友圈等研究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政治议题,并以研究生知心人的姿态,平等、积极地参与讨论,适时、有度地加以引导,以构建有序健康的网络参政微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研究生对网络参政形成良好感知。

(2)强化线下参政平台,吸引研究生参与现实政治事务。要大力发挥研究生会的团结、发动、凝聚作用,使之成为协调、汇聚研究生共同意愿的平台,以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强化研究生的政治主体意识;要提升已有研究生参与学校管理渠道的工作效率,给予研究生代表完备、实在的发言权和建议权,切实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以提高研究生参与管理的效能感;鼓励研究生直接参与社会基层管理实践,要着眼于发挥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优势,可仿照科研项目申报,使研究生带着课题走进社会基层,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生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从事专业性水平较低的做宣讲、发材料等;鼓励研究生组建、加入各类校园社团,扩展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使研究生接触到不同专业、背景、阅历的人群,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与包容、妥协与让步。

参考文献

[1]昆廷·斯金纳,博·斯特拉思.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M].彭利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

[2]CORINNA D G,WILLIAM H D.The internet and the public:online and off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Parliamentary Affairs,2006(2):299-313.

[3]萨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

[4]张浩.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6):1-6.

[5]巴特·范·斯廷博根.公民身份的条件[M].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33.

(责任编辑赵清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有序引导研究”(编号:12BKS082)

DOI:10.16750/j.adge.2016.02.009

作者简介:盛婉玉,燕山大学教授,秦皇岛066004;李飞虎,燕山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秦皇岛066004;庞永真,燕山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实习员,秦皇岛0660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翻转课堂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学报》简介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