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赟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 云南曲靖 655000)
“重温经典与诗美同行”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杨国赟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 云南曲靖 65500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古代诗词鉴赏和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只有认识诗歌起源、发展和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的授予学生诗歌之美;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走进诗歌,培养其语文素养。
诗歌发展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生活中,古人在劳动生产、两性相恋或原始宗教等过程中随之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译为: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有和长音相配合,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孔子曾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意志与情感不易分开。同时还有 “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等说法, “歌咏志”,朱光潜说:“歌本长言”。此时的诗是用于唱的,不长不足以形成高低长短的腔调。所以,又有了“声依咏,律和声”这两句的补充,是说这种腔调,也要依一定的规则来。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当然也有,《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正因为诗与歌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再往后就合称为诗歌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多国人掀起了对祖国经典文化的学习热潮,古代散文、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歌越来越多的走人人们的视线,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高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重要角色;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去重温经典,发现诗歌的意蕴,与诗美同行无疑是教学的乐趣之所在;在教与学的乐趣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文贵隐,诗贵藏”。诗歌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诗歌注重用词炼句,并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诗歌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诗歌通过有限的文字内容充分的表现诗人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所以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当然,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乎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诗歌语序的应用
一般来说,词序或是句序,都会按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可在具体的诗歌学习中,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例如:《迢迢牵牛星》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但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究讨论,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2.注重诗歌意象的分析
诗人诗歌的创作,会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形象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故称为“意象”。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了主观和客观。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甚至可以直接“数”出来。所以,准确地定位意象,是诗歌欣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教会学生捕捉意象,准确地在意象中剥离情和景则是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例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山、林、江、舸、鹰、鱼多种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
3.注重品味诗歌语言风格
在诗歌的学习中要学会对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例如:同是登岳阳楼,杜甫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角度。这就是诗歌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震撼力。再如:宋词中婉约派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与豪放派的“大江东去”的视野广阔、气象恢弘,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让同学们如何去品味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呢。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理论辨析方法,让学生换位朗诵,用缠绵深婉的语气朗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学生就是在阵阵诵读声中整体把握,体验感悟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从美育的角度去看语文、学语文,凭借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较高的文学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教学《李煜词两首》一文,首先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并茂,创设具体情境,营造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的画面之中,受到强烈的震撼,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而让学生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外,更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用“美”来熏陶学生,用“美”来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鉴赏讲解古诗词,一面朗诵古诗词,一面从语文的角度赏析古诗词。古诗词的教学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感受诗歌的魅力,才能对古诗词的“学困”迎刃而解。
教和学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地接纳知识,整合信息,认识规律的过程。对诗歌的教与学应该是一个从接触、了解到感受、学习,再到掌握、融入。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要一个过程。诗歌的学习,同样要兴趣使然、方法得当。总之,融入情景 ,便可领略诗歌之美 ;海纳百川 ,方能显现沧海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