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355299) 陈锦云
注重倾听 感受音乐
——音乐课堂学生倾听习惯培养探究
福建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学(355299) 陈锦云
音乐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音乐教学要挖掘音乐的本性,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 倾听习惯 培养
音乐无处不在,它以各种生动的音响运动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以“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音乐审美标准来赞许《韶》乐。音乐的美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成长,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像等能力,在与音乐交流中,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与丰厚的文化修养。而音乐形象则常常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缓急、跳跃停顿等要素来表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倾听音乐,注重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从中获得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培养良好的音乐倾听习惯呢?笔者从以下几点对此进行阐述。
音乐能够涵养美的性情,和谐身心,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它具有抽象性。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倾听的有效导入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巧妙地创设一种美的氛围,以美促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吸引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实践证明,教师利用手势、语言、互动等教学形式辅助欣赏教学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热情。
如在教学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九课的管弦曲《铁匠波尔卡》时,为了营造学生倾听的氛围,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课前,教师在黑板的右边贴上了围着皮围腰的大、小铁匠打铁器的图片。一开始上课,课件播放《铁匠波尔卡》主题旋律,同学们踩着欢快、活泼的节奏拍着手走进教室。和着音乐节拍,教师领着学生做身势律动,初步体验波尔卡这一舞蹈节奏。用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波尔卡的特点,还帮助学生理解波尔卡这一舞蹈节奏,为接下来欣赏《铁匠波尔卡》做好准备。紧接着教师利用多个问题创设听觉环境:听,这是什么声音呢?(课件播放打铁的声音)你能说说铁匠是怎样打铁的吗?(用铁锤有节奏地敲打铁块)你能用动作表现出声音的不同吗?(学生对比大小铁锤声响的不同,并且用动作模仿)这样从根据声响辨别乐曲中的乐器入手,让学生形象地模仿铁匠打铁的动作,感受声响带来的不同听觉体验,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激发了学生倾听整首乐曲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音乐为本,立足于听,训练学生良好的听觉感受,发展学生优异的音乐思维,让学生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而一些良好的欣赏习惯不是以身俱来的,需要教师以发展学生听觉为前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从而学习音乐的表现技能。
一首优秀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辨别力、感受力和记忆力。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闭目倾听,用心感受。都说音乐是心灵的语言,音乐赋予人们无限想像的空间,当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乐曲,就会对乐曲所传递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主观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变得更为广阔,音乐在学生的心中泛起了涟漪,此时的课堂从表面的“静”升华为内心的“动”。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从初步倾听提升至有目的的倾听。这是一种技巧,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进一步体验作曲家传递的情感。
当遇到不同风格的乐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中出现的不同音乐要素进行听辩,当学生学会分辨倾听时,就能很好地把对音乐的感知转化为内心的修养,从而更加热爱音乐,专注于音乐所带来的愉快体验。每一首乐曲都有自身的音乐特性,抓住乐曲的情绪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如在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教师告诉学生有许多作曲家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有民歌独唱版、管弦乐曲版、钢琴独奏版等,所呈现的音响效果也截然不同。为了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独唱版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学会从歌曲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和演唱情绪等方面倾听民歌的特点;在欣赏鲍元凯管弦乐版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学会从曲式、曲调、曲风、情绪等要素进行倾听,感受作曲家以旋律、曲风、乐器等创作变化传递的气势磅礴之感;在欣赏钢琴版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学会从音色、节奏、速度等进行对比倾听,体验钢琴音色的轻松、愉快、活泼的特点。通过多次的倾听体验,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上都获得了经验,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引导学生爱听、会听、懂得听,音乐教育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不同学生倾听同一首乐曲,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受学生的生活阅历、个人经验、情感、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表达对音乐的独立感受和见解,尊重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和情感审美体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结合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听辨、模仿、演唱、演奏、表演、创作等活动,强化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欲望,使学生在快乐中发挥想像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如在教学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龙咚锵》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歌曲旋律,初步感受歌曲,从中找出歌曲出现的几种民族打击乐器。播放歌曲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人们敲着锣、打着鼓,在愉快地庆祝大丰收。”有的说:“人们在敲锣打鼓赛龙舟。”有的说:“人们在敲锣打鼓过新年。”教师夸奖学生不仅有一对善于倾听音乐的耳朵,还拥有超级丰富的想像力。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倾听锣、鼓、镲的声音,并模仿其音色。学生们跃跃欲试,各式各样地手舞足蹈,一边模仿锣、鼓、镲的音色,一边模仿敲击。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节奏来模仿敲击。在掌握了歌曲难点节奏后,教师还设计了多次倾听歌曲的范唱,引导学生听一听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找一找锣鼓镲的节奏出现了几次,想一想歌曲起什么名字好,并提出:你能随着歌曲的节奏动一动吗?学生通过反复倾听,不断有新的发现。学生不仅能正确演唱歌曲,还学会用民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教师鼓励学生要保持倾听的好习惯,学生尝到听音乐的甜头,在音乐学习中更加认真了,从而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为主动的参与学习。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音乐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学生。我们虽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但是,为学生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流派,扩大音乐视野,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而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就像播下一粒美好的种子,未来它可以长出无数个美丽的果实与希望,使学生的心灵萌发无数个美好的梦想。
(责编 罗 艳)
G623.71
A
1007-9068(2016)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