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伟玲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文化视角下的习语翻译研究
赖伟玲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习语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流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国家的生活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给习语翻译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以英汉习语为例,从文化视角中对英汉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习语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习语;翻译;文化视角
Abstract:As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a country,idiom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s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However,great differences exist in living environments,traditional customs,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stor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Thus,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s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with a view to provide favora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Key words:idiom;translation;cultural perspective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语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和意义,除了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产物。由于区域发展的闭塞性和不同种族所在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要想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就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相互翻译。换言之,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不同文化习语的翻译往往比较困难,因为习语常常带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在语言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其一般具有形象生动、简练鲜明、寓意深刻和结构严谨等特点,也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短语或者短句。正是由于习语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信息,译者对于习语的翻译不能简简单单地从单个词或者某些字面意思来获得,而是应当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两种因素。[1]
如何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是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习语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是语言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类用语,因其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不能简单的根据单个字词理解和翻译原文,译者往往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将习语放在文化背景之上,根据当前的语境进行翻译。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并且现今并没有一套科学和有效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可以很好地适用于习语翻译,因此习语翻译的研究成为了中外语言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译者对习语翻译透彻的研究将会促使不同文化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促进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语言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样化,习语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习语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它的民族特征和文化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但是语言是人类发展过程的产物,即便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因为自然力量的影响,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并且自然现象是人类对世界展开认识的共同认知对象,相似的生活经历也使人们对于某些现象或事物存在着相似的感受,而语言的目的在于对形象化的事物进行描述和交流,不可否认,不同地区的习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1.语言的形象性
不同种族具有相似的进化和发展历程,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结构和机制不断完善,对于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透彻。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是相同的,所以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其本身便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形象的描述,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产生,而并非混乱无序、平白无故存在的某种事物。语言的精髓有多种,习语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带有强烈的文化气息。比起普通的日常用语,其所表达的含义更加形象、生动、简练。就英汉习语来讲,同样具有这些特性,例如英语习语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ll my fingers are thumbs(笨手笨脚)”、“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等;汉语习语中,“摩拳擦掌”、“黄粱美梦”、“绵里藏针”等,这些习语都能够形象而生动地描述某一人物或事物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
2.结构的稳定性
习语一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组成,除了具有语言的形象性、言简意赅的特点外,习语还具有结构稳定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积累、约定俗成某一种语言,其组成结构是固定的,这就是习语。所以译者不能根据个人的偏好或者其他使用需要而改变习语的固定结构形式,即便是某些习语的表达方式并不符合当前正常的逻辑推理和语法顺序。例如英语习语中,“once bitten,twice shy”,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不能对其中任何组成结构进行替换,比如替换为“first bitten,second shy”,任意的词语改动都不符合使用规范。在汉语中,习语的结构也是固定的,译者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改。例如“指鹿为马”、“龙潭虎穴”、“火烧眉毛”等,译者都不能对该习语的组成部分进行删减或者替换,任何的更改都会使习语失去原本的文化内涵。
3.语义的统一性
虽然在习语中,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单独代表的意义,但是在对习语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要从习语的整体对其进行理解,即语义的统一性,翻译时保证习语的完整性是习语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脱离习语的整体性而从单个的句子意思进行翻译是行不通的。例如,英语习语中,“bark up the wrong tree”是“找错对象;看错目标”的意思,但是如果从字面意思对这个习语进行理解和翻译的话,便是“对着错误的树狂吠”的意思。此习语借喻于:狗向猫狂吠,猫吓得爬上一棵树,然后又偷偷跳到另一棵树上,而那只狗仍在对着原先的一棵树狂吠。如果了解英美国家所流传的这个狩猎故事,译者就能更好地把握习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汉语习语中,“安步当车”,其意思是不乘车却用从容的步行取而代之,形容轻松而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如果单从字面意思看,车和安守贫贱生活并无任何关系,因而习语翻译不能抛开习语本身的完整性,而应当符合习语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过程中经常被使用,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习语已经深深地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并且由于习语具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特征,在交流和使用过程中能够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但是由于习语的特殊性,译者如果需要较好的了解不同语言的习语,就应该准确地把握各国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自然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其西部与北部和大西洋相邻,东部和北海相邻,南部和英吉利海峡相邻,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历史发展过程中,英国的海洋业非常发达,人们的生活也与大海息息相关,众多的英语习语与水、海洋、航海等相关,例如,“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when the river rises,the boat floats high”(水涨船高)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我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农业生产,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人们的生活深受农业影响。在汉语习语中,很多都与土地、河流、农业等有密切联系。[2]例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十头猪、三根梁,百头猪、盖新房”、“不种千顷田,难打万担粮”等。再者,由于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人们把西风看作是春天的风,而中国则把东风看作春天的风,这些都是生存环境的差异。
2.生活习俗的差异
不同语言的习语体现了多方面的文化差异,然而在众多差异的因素之中,生活习俗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习语的产生和发展。在英汉习语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方对于动物的态度。在西方国家,狗被视为人类忠诚、友爱的朋友,因而存在很多这方面的习语,例如“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开心)、“dog does not eat dog”(同室不操戈)、top dog(当权者、重要人物)等。然而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在低贱的动物中狗也包含其中,与它相关的语言往往会包含一定的贬义,例如“人模狗样”、“狗头军师”、“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农作物产量也不断提高,牛成为了每家农户的耕种伙伴,因此汉语中也出现大量的与“牛”字有密切联系的习语,如“牛脾气”﹑“牛角尖”等。但是在英国,英国人酷爱赛马,而且以前马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有贵族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骑着高挑的骏马四处奔跑,所以英文偏爱使用“马”字习语,如:talk horse(吹牛)、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等。[4]
3.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宗教有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不同信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作用存在于各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关于宗教的习语都能够清楚的反映不同宗教对于习语及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中,基督教是绝大部分国家都信奉的教派,比如习语“bear one's cross”(忍 受 痛 苦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5]而在中国,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但是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关的习语有“借花献佛”、“劫后余生”、“一报还一报”等。
4.历史典故的差异
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典故可谓是一大宝贵财富,由于其丰富的民族色彩和历史背景,也就能展现各种文化的特色之处。[6]部分英汉习语出自历史事件、故事和寓言等,这类习语看似结构简单,但是历史典故的独特性却给英汉习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汉语习语中,《诗经·大雅·桑柔》中的“进退维谷”与英语习语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的“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具有相同的含义,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典故。
5.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种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喜好或者判断好坏的标准。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样会体现于各种语言文化中。例如,中国古代的图腾就是龙,人们认为神的化身就是龙,在我国,龙一般象征着勇敢与尊贵,与之相关的习语有“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而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西方国家,龙则被看作是凶恶和残暴的化身,在海洋中,它被视为恐怖的生命,它有着祸害人的特性和被神消灭的命运。例如,在《圣经》中,“the great dragon”就是指恶魔撒旦,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明显地影响了译者对事物的看法。[7]
对于英汉习语的翻译,现在常用的策略主要有两种,即:归化和异化。归化译法主张翻译应当使用目标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表达方式,而异化译法则主张保留源语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译和直译在概念上的继承和延伸就是归化和异化。然而,无论哪种译法,在对习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都应当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捕捉原习语所蕴藏的真实信息,清晰地界定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效果和特殊风格,尽可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习语本身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色。
1.直译
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在不违背语言规范和不产生错误联想的前提下,保留原文习语所包含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特色。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共性,在客观事物的看法及自身社会经历等方面,人们的情感因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英汉习语也会存在少量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两者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可以直接进行翻译。对于读者来说,一些习语的比喻比较陌生,但是它在原文中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历史色彩或者政治意义,这时候直译法能够
保留原文的习语表达方式。例如,英语习语中的“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可以直译为“失败乃成功之母”,汉语习语中的“隔墙有耳”可以直译为“walls have ears”等。
套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式。所谓套译,即是在翻译过程中套用与源语相近的同义习语。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基本一致,并且具有相同的文化含义和修辞色彩,形象的比喻也十分相似,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类习语进行翻译时,译者可以直接套用与之相近的同义习语,不但语义通顺﹑简单易行,而且便于读者理解。例如英语习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与汉语习语“血浓于水”,英语习语“creep before you walk”与汉语习语“循序渐进”的套译等,英汉习语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套用,既遵循目标语的结构和使用习惯,又充分体现了源语的文化色彩和特征,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8]
2.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目标语中转换或者去掉源语所包含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因为很多习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色彩和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很难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习语来套用,此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弃或转换源语中的某些表达形式,用其他简洁的句式把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英语习语中,“a New York minute”,在汉语习语中找不到与之相近的习语来套用,译者可以根据汉语习语的表达方式翻译为“一瞬间”。
有些习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够保留源语的字面含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从它的隐含意义入手来进行翻译,这种情况下同样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英语习语中“be in the pink”,从其字面含义或者形象意义上进行理解的话,意思是“穿粉红色的服装”,但是这样的翻译很容易让人误解或者无法理解,因此对于这样的习语译者可以根据典故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身体非常健康”。因为打猎的人穿的服装是深红色(scarlet)的,通常都称猎人为the pink,猎人经常运动,一般来说,身体都非常健康。虽然这样的翻译放弃了源语的字面含义,但是借助这隐含意义,读者也就更容易理解这个习语。
[1]齐志倩,吕黛.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汉英习语翻译[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4-127.
[2]赵震宇.中英习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
[3]冯运莲.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105-107.
[4]闫晓鹏.基于语料库的中英马的习语对比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5]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50-56.
[6]黄信.文化视角下的习语翻译[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14-116.
[7]张琼.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肇庆学院学报,2010,(11):59-63.
[8]郭陶.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海外英语,2012(8):165-167.
责任编辑:彭雁萍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Idiom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LAI Wei l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 of Guang 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 dong510520)
1009—0673(2016)05—0045—04
H315.9
A
2016—10—08
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研究会课题“工学结合理念下建构高职英语项目化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GZ14Y021)阶段性成果。
赖伟玲(1979— ),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