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组织创新

2016-03-04 08:30高丽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高丽兰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431)

试论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组织创新

高丽兰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431)

提高组织效率是高校管理者共同追求的目标,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改革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效率,增强后勤保障能力。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为切入点,论述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现存的主要管理模式,较为全面地剖析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我国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方式与途径。

后勤社会化 目标 组织创新

引言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的好坏,事关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稳定发展的大局。实现高等院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战略创新,首要的任务是明确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企业组织制度形态”、企业可选择的资本运营的形式及实现社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目标模式。这些问题涵盖了目前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瓶颈”因素。[1]

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历程

1985年、1993年、1994年、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先后就我国高校后勤制度改革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高校后勤必须与高校行政管理相脱离,同时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专门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逐步实现高校后勤制度的社会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高等院校在借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校食堂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对后勤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以此为契机,将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整个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高校后勤系统“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时代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引入了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半企业化管理体制。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也随之不断走向深入,真正开始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一阶段高校后勤改革由起初的综合承包模式,并且通过体制与机制的转型引入企业化管理进入到机关与实体相结合阶段,继而又发展到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从而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以西安邮电大学为例,近年来,我院后勤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后勤实体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转变了后勤运行机制,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为后勤集团增添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还锤炼了一支人心齐、愿奉献、肯吃苦、能战斗的后勤干部和职工队伍。随着《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改革面临的任务也更加艰巨,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的探讨便成为当务之急。[2]

二、实施渐进式推进战略

2006年以后,为混合经济体制阶段,也是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目标阶段。改革目标模式为: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中性企业制度、混合经济体制结构的渐进式推进目标发展模式。2006以后,高校后勤企业由中性企业逐步走向混合经济体制结构。主要依据是,国民生产总值将逐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将有大幅度改进,市场经济趋向成熟和稳定,教育产业更深入社会,教育市场随政府体制改革权力下放,政企分开,步子增大,教育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有可能实现部分市场化,育消费群体“无偿服务”观念有所更新,企业的原始积累逐步增强,企业运营方略更趋成熟等等。都为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完善,创建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形成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高校服务市场新型的协调与制约的关系。企业:退下的老职工约五分之三,人员结构由“退”和“进”趋向更合理的组合。服务范围与职能缩小和整合为:膳食服务业、技术后勤服务业。膳食服务之所以不倾向给社会企业是因为膳食与师生生活利益直接相关,原高校后勤企业已在膳食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工多,上岗位置多,可以解决原剩下的高校后勤企业职工上岗的就业问题。技术后勤服务要视社会网络技术产业发展而定,如果社会产业成熟,即应融入社会产业中。至于物资物品采购完全可进入社会物流产业。至此为止,高校后勤服务业将完成历史使命,中国高等院校后勤的新型保障体系将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管理。学校:高校后勤企业形成混合经济体制结构的假设是:大部分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业通过与社会企业联办、合作融入到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学校选择的途径。唯有膳食服务;随后勤人员大幅度减少,在2000~2005年进程中,应有目的的培训膳食人员。高校中的膳食服务在中国教育市场占有份额最大,改进技术较其它行业容易。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大,有可能实现企业产权委托管理制度,部分财产权实行学校、企业、职工的股份合作制等,但最优方案是实现膳食服务业规模联合服务,逐步成为一支有特色的专为教育市场提供膳食服务的支柱企业。政府:由于设想的企业组织制度及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市场调节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战略的确认和政策支持与指导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企分开不是排斥政府指导;企业自主运营不是不要政策支持,自我管理不等于不要法制规章。实现高校后勤企业化改革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学校、社会的宏观综合配套改革。假如仅有政府形式上的推动,没有实质上的支持,改革会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3]

结语

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改革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不仅要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更要提高组织运行的整体效率,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建起来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简而言之,制度选择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用理性的思维选择高校后勤企业的组织制度,可以预见,在政府主导统筹、采取扶持政策推动,高校领导全力支持,后勤系统内部目标清晰、思想明确,各地协同努力,密切配合,汇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洪流,定能如期创建中国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1]谭亚伟.对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2009,(6).

[2]王军.当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3).

[3]周建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理论界,2006,(2).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