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伟 陈鹤鸣 方 萍 王 玮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交往理论视角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尤 伟 陈鹤鸣 方 萍 王 玮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关国家综合国力,在交往理论视角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进行梳理。从交往过程、交往环境、交往秩序三个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特质的养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进行本质澄清。在师生、生生的交往中,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主体性、创新思维与意识得以展现。通过交往实践,嵌入文化、价值、制度等理念,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意蕴。
交往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要和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关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在学校的生活世界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来实现的。因此,从师生交往的视角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从源头找准人才培养的关键。
“交往”这个概念从词源上看,他来自于拉丁语的“communis”(分享)一词,它除了指交往以外,还有信息、传播、交流、交换、交通、通讯、联络等多重含义。现代“交往”概念,一般理论前提来自现代通讯理论和传播学,最宽泛的含义是指实物、信息和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与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交织在一起,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符号交往问题,语言是实践交往的组成部分。他把人类的交往类型划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类型。交往不仅是一种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活动。交往一方面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另一方面指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活动是交往的动态表现,交往关系则是交往的静态表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是指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相互协调的活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交往的成败取决于四个基本的维度:“可领会性、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这四个侧面确定了交往的各个层次,每一个都标示了现实“领域”——语言、外在自然、社会和内在自然,通过这种方式以及联系,主体成为日益完善的独立自存者,在语言、认知、相互作用、以及自我发展相互依存的过程加以建构。[2]通过交往认知“外在自然”——成年主体能够感知、能够操纵并在现实中客观化的那一部分自然,在社会中——遵循一定的可以理解的制度、传统和文化价值,展示“内在自然”,自我的感觉、意向等,通过我“深入”内在的自然,把我的经验在公众面前表述,可以超越主体知道的“我”,而展示一个作为建构出来的“我”的存在。
作为交往行动中的人,一定是身处特定情境中的个体。外在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体验、理解,而内在的感觉、意向、期望等在交往过程中也要发生作用。在交往中,语言作为一个符号,承担了语言的“语用学”功能:“显示事实、建立合法的人际关系、表达言说者自身的主体性。”[2]语言通过这种方式与现实发生着联系。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都是一种交往关系,在交往视角下,在荣誉学院教学改革探索中,去除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弊病,具有现实意义。
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有很多,其中创造性是必备要素,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3]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田,荣誉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交往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得以养成。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古语云“名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当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交往与互动,学生跟着教师耳濡目染,对学生的“成才成人”影响更大。大学教师在本科阶段是学生后来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领路人。大学教师特别是名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名师的品德、为人、学识、专业素养、研究心得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科学领域,教师在实验室中,教师的严谨、精确、研究方法、知识框架、团队合作的态度等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师生之间的畅谈、熏陶、培养、敲打、思想的碰撞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启蒙、入门、前沿问题的掌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管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礼记·学记》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学术交流是实现思想共享以及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任何有创意的思想、设计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质疑与砥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生与生的交往互动,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念,相互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人在交往活动中,实现自主性的觉醒。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不仅是能够把握与外在世界关系的主体,而且也是能够把握自身并参与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人对自身作为主体的意识越深刻,人参与对象化活动、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人的发展的自觉性就越大。在交往活动中,交往主体通过语言符号,揭示了言说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交往中,不断挖掘“自我”,自主性和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所谓主体意识指,交往主体对其自身的角色、能力、价值的认识和改造有清晰的感知。人在交往中进行自我认识,即在交往中通过认识别人反观自己,从而从他人身上确认自己,获得自我意识。通过主体意识发展出主体性,主体性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有自己立场方法,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自主的面对各种情景,通过批判性反思,审慎地与“他人”、“自我”进行物质、精神、能量上的交换与共享。通过全方位的师生、生生交往过程,在批判与反思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唤醒。
交往不仅使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也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主体性与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只有主体意识提高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诸种品格,自觉性、独立性、批判性和自主性才能一并得以发展。
交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通过交往过程增强着交往主体的内在结合力,能够激发交往主体的活力,借助知识互补、信息流通和情绪感染,实现知识、经验和专长的创造性交流。交互性与开放性是交往过程的特点,交互性在于交往主体交流各自不同的经验和知识,交往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境发生着变化,并且通过交往中的建构,交往群体的“网络化扩张”,交往范围会不断延伸,可以激发出不同的观念、思想。从而使得交往主体的世界更加丰富、开放。不同交往主体间的个性差异、思维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等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构筑在“双向理解”的基础上,交往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建构了自我,生成了自我的人格、思维,使每个人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由此创新思维和意识得以获得。“创新思维和意识”,即是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的、建构的,而不是机械重复性的活动。在师生、生生交往中,师长的点拨,同学的激励,加上交往主体的悟性,可以形成新的观念、思想、设计。
创新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因此,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文化熏陶。从交往的视角来看,大学文化的建构包括制度文化以及师生的心理文化。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生物,终其根本是在社会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他与社会历史结构间的密切、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理解他。按照制度经济学家的阐述,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4]人是在制度的规约下进行交往。“要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历程,我们就必须理解他已经及正在扮演的各个角色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要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又必须理解(这些角色所属的)各种制度。”[5]制度旨在约束交往主体的行为规则,是人们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的产物。制度建构着人们的交往,为人们之间的交往、合作提供框架,作为交往的背景,使得人们的交往、合作具有可信赖、预见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依赖于某种信任制度,一种尊师重教、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所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行为规则,同时还有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念。
拔尖创新人才对自我和对教师的期望都比较高。要让彼此的期待与设想都在理性的框架内,不要超过合理的范围。教育是一种交往活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知识信息、思想情感信息的沟通,更包含师生彼此了解、期待的人际认知,还有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互动行为。”[6]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以语言符号作为中介,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了师生之间相互期待的认知,即教师期望学生获得学业与精神的发展,而学生则期望得到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但是当交往主体之间期待的差距太大时,交往关系容易断裂,发生错位,难以达到互动和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由自我探索期、集中训练期、才华展露与领域定向期、创造期、创造后期五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都需要教师、家长的耐心等待,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在交往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期待放低一点,让拔尖创新人才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在大学课堂上,学术沙龙、小组学术讨论中,在各种交往场所,让师生之间能有效的交往,彼此契合对方的期待,具有共同的学术理想,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交往秩序是实现交往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交往秩序可以有效激发师生交往的热情,保证交往目的的纯净性。
哈贝马斯把人的社会行为分为工具性行为和交往性行为,前者是主体对客体的目的性行为,后者是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师生、生生交往同样有工具性交往行为和社会性交往行为。工具性交往行为是指师生、生生就某个课题展开的讨论,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以期望形成科研成果,如发表论文、学位论文、申报课题、学术交流等。社会性交往行为是指“两个行动主体的理解和承认。”[7]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有感情的交流、有相互的期待与理解,耳濡目染中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如教师的学术情怀、学术理想、学术品格、治学的方法、态度等都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交流、质询、积极情绪传染、思维方式的感染等社会性交往因素的活动。交往主体不仅有教学性交往,更要有日常性交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有些毕业生毕业多年了,还能与自己的导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交往主体不是“工具人”,而是有理想、有文化、有品德的“社会人、文化人”,交往秩序超越工具性表达,走向社会性层面。
作为交往的主体,通过道德为基础进行交往,往往没有约束力,而通过契约的关系进行交往,则规定了交往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契约是契约主体之间的相互约定,契约关系是契约主体彼此遵守共同准则的承诺。在不存在契约关系的时间内,人与人交往不受契约关系的限制,但是一旦建立起契约关系之后,作为契约主体就必须履行自己的承诺,不能以自由为借口逃避约束。契约规定了契约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交往的秩序。契约关系是自由的契约主体经过协商共同商定的,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支持,成为交往中具有很强约束力的秩序。契约关系中的秩序是在维护自由的前提下经过自由选择形成的秩序,契约关系是契约主体共同意志的表现,必须得到契约主体的一致同意,才能建立对契约双方都有约束力的交往秩序。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着交往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出台相关管理和考核办法,为师生之间建立责任义务的权力关系,学生需要努力学习,不仅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更是实在的责任与义务;教师需要诲人不倦,不仅出于道义,师道尊严,更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8.
[4]林崇德.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
[4](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6.
[5](美)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1.
[6]李瑾瑜.教学交往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42.
[7](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49.
责任编辑:李华玲
The Top- 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YOU WeiC HEN He-ming FANG Ping WAN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 communications,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relates to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in the viewoftheory ofcommunication,essence of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is tobe sorted out.Fromthe three aspects ofthe process ofcommunication,such a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the communication order,the characteristics of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ofthe soil,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ofpower essence are both clarified.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qualities,subjectivity,creativity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are able tobe showed.The essential meaningof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is practicing ofcommunication and concept embedded in the culture,value,system.
communication theory;top-notch innovative;personnel training
1009—0673(2016)01—0070—04
G641
A
2015—12—27
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01914JX61)。
尤伟(1977— ),女,江苏无锡人,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陈鹤鸣(1958— ),男,江苏吴江人,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电科学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