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湖县实验小学(211600) 高 玉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江苏金湖县实验小学(211600)高玉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三大支点,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抓住课堂争议点,实现多元解读;抓住文本空白点,品味语文之美。这样,就能带领学生从中探究、解读文本的奥妙,在解答学生内心困惑的同时,深刻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文本解读好奇心争议点空白点实效性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本解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探究文本的奥妙所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代替了学生的解读,文本解读成为了一个虚设的流程。那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文本解读的实效性呢?
学生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善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问,探求问题的根源,深入理解文本的奥妙。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有学生好奇地问道:“爱因斯坦为什么连衣服也穿不整齐呢?”这个问题让笔者有些发愣。但很快,笔者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那后来为什么爱因斯坦又把衣服穿整齐了呢?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爱因斯坦经常忙于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关注穿衣服这类小事,但是对一个小女孩的批评,他却虚心接受,并因此和小女孩成了好朋友。此时,又有学生好奇地问道: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自己什么都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描写“头发花白,但却蓬乱,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拖鞋”,认为他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智慧老人。面对小女孩的批评,他认真地接受小女孩的帮助,学着穿戴整齐,学会整理房间;并且作为交换,帮助小女孩做数学作业。此时,我将爱因斯坦的成就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他有了深刻的认识。
以上教学,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爱因斯坦的童心,体会到他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这时候,教师告知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因此,教师要紧扣文本,抓住课堂的争议点,带领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使他们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船长》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船长的死不值得。为此,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船长该不该舍生取义?请大家展开辩论。
反方:根据当时的条件,还有20分钟的时间,船长完全可以在其他人都逃生以后,顺利地回到安全的地方;他选择了和船一起沉下去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
正方:船长是一船之长,这个职业不仅仅代表他是船长,还代表了船在人在,船毁人也亡的精神。他必须和船一起存亡。
……
以上环节,教师紧紧抓住课堂争议点,带领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这样,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赋予了文本所具有的个性价值。
文本空白是引发读者想象和创造的有利空间,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文本空白点,带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体验,解读文本的弦外之音,更深层次把握文本的意蕴。
例如,苏教版课文《静夜思》这首古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一句,是文本的空白点。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天上的这轮明月,这时候不仅照着诗人,也照着什么?他能想起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诗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看着月亮会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村旁的小河,想起门前的大树和野花。有的学生认为:他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伙伴,他想对他们说自己的心里话。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中秋的月亮洒下银白的光,夜已经很深了,他到底想说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感受诗人心中的深情:他在呼唤故乡,呼唤亲人。
以上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空白点,让学生从文本中探寻言外之意,感受诗境、诗韵,大大提升了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文本解读,教师就要立足三大支点,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抓住课堂争议点,实现多元解读;抓住文本空白点,品味语文之美。毋庸置疑,只有把握有效的支点,才能让学生徜徉文本之中,细细品味文本细节,感受其中的韵味,体会文本蕴藏的奥妙。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