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莲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付 莲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西安学校 辽宁盘锦 124206)
从小学语文的实际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都能够从教学语言当中得到体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常都比较缺乏语言活力,因此教师更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且准确地运用教学语言去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并逐步实现对人文素养的提升[1]。在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的过程中,教学语言的运用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中,正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且语言能力尚在启蒙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非常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这样才能有利于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培养语文能力。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其教学水平、能力与风格,所以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小学语文的课堂特点,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从而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显得更加鲜明。
1.规范性
教师在小学生的眼中可谓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言人”,因此教师需要格外注意自身的行为,其中语言作为小学生最容易效仿一项行为,教师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给小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示范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谨记的重要原则。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对大人语言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规范性,从而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例如,部分地区的教师把“湖南”读成“弗兰”,“教师”读成“教思”,“先吃饭”说成“吃饭先”等等,这些都是极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不应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运用国家规定的“普通话”开展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教学语言的“南腔北调”,还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正确的语言能力发展。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口语表达时发音要清晰、声音要洪亮、语句要通顺、语调要舒服等,达到一定的规范。
2.科学性
教育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科学的传播过程,语文教学则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充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向学生传达科学合理、准确细腻的情感。因此,教师对字词与语句的含义、情感色彩等元素要理解透彻,并能够做到将其准确地传递出来。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落花生》的课文,其中“落花生”实际上是花生的另一种叫法,教师切不可在没有经过任何查证的情况下就像学生解释为“种花生”,这种理论性的错误不可出现。再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讲出“这位同学给出的答案,部分同学不认同,而我认为是对的”这样一句话,然而对于这句话实际上由两种歧义,教师所认为“是对的”所指的对象是“同学给出的答案”还是“部分同学不认同”呢?这种由于教师表达出现歧义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毫无歧义、表述清晰,讲究科学性。此外,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把握好重点内容与次重点内容之间的表达分寸,做到精华之处泼墨如水,次要之处惜墨如金,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利用科学性的教学语言达到以简驾繁的目的。
3.生动性
为了更好的配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动性、形象性、活力性[2]。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引人思考的作品比比皆是,要想让学生对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道理理解更加透彻,教师一定要懂得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开展教学活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将抽象物体具象化、枯燥事物趣味化、深奥道理浅显化。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教材中《月光曲》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小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汇——“幽静”,倘若教师仅仅照搬词典解释“安静幽雅”,固然非常准确,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仍然无法理解其中的意境。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学生更好理解:“在夏夜暖风的乡村里,月光照在流淌的小河中,在朦胧的月色下整个村庄都显得特别安详,只听到田野间断断续续的蛙叫声,这大概就是课本中所表达的幽静的意境吧。”这样一来,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学生也跟随着教师的表达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陶醉在“幽静”的氛围当中,更加体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
4.可接受性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力方面尚未完全开发,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学语言是否能被小学生所接受,要多运用小学生所熟知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让小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教学活动,从而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3]。例如,在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时,教师应充分考虑这部分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浅显易懂、有趣活泼、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去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抽象思维。在面对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小学生时,教师则需要注重词语与语法的严谨度。例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语言表达进行这样的引导:“在地球上,不管是江河还是大海,水都会一往无前的向前奔流,然而就有一种水却与众不同,是自上往下而流,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此时,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过后,小学生立马能够理解并给出“瀑布”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水的形态,对瀑布进行想象,让学生的好奇心转换为对新知识的渴望,这样一来,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随之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准确运用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以及可接受性,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1]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4,(02):125.
[2]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