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迎春
(梧州市工厂路小学 广西梧州 543002)
徜徉经典诗文,提高写作能力
阮迎春
(梧州市工厂路小学 广西梧州 543002)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经典诵读指导中,引领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吸收其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想像、思维能力,促进语言文字表达,从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经典诵读 语言表达 习作能力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三四十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这些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搞好古诗教学,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吸收其精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的心理能力,促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七册有首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诵读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吧。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观察时还要想象,想象使观察到的事物更具体丰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还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身在庐山中”自然“不识庐山”,可观察就是要“识得庐山真面目”。
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充满想象的歌咏傍晚江景的古诗。看到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江水,十分明丽,作者想象为“一道残阳铺水中”。一个“铺”字展示了作者的想象才能,残阳、半绿、半红,我们好像来到了深秋的江边。“铺水中”、“似珍珠”、“似弓”,诗人充分运用了他丰富的表象,由江水到草木上的露珠,到空中的明月,冲破了空间的阻隔,纵横驰骋,展开想象: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眼前,真情呼之即出: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可怜)啊!
形象性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思维的形象性是指思维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强的古诗。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应允,得以入园观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一番什么景色?请同学以《游园》为体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重点景物写具体。这样既巩固了写作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诗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生花妙笔。我们能否用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技能。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鹅》《早发白帝城》《小池》《绝句》《江雪》等,都是不假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或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或将人带入一种悠远的意境。《望庐山瀑布》《山行》《暮江吟》等,有着精彩、生动的比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霜叶红于二月花”“露似真珠月似弓”,都以“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俯拾即是。如《锄禾》以锄禾起兴,从而引出节约粮食的道理;《古风》则以春种、秋收起兴,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辛勤耕作却备受剥削的残酷现实。所有这些手法,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传统手法,至今仍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手法,无疑会对提高作文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描写,如何叙述,如何以比喻来描写事物,如何从浅近的事物引申出深刻的道理。
除“赋、比、兴”的传统方法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又一特点。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山寺地势之峻、建筑之高。再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不仅有精彩的比喻,而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对柳树萌绿、抽条的作用。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现事物的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不仅讲究炼字、炼句,而且讲究炼意,讲究谋篇布局。因此,许多优秀的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诗,大都体现了我国古诗的这一特点。如《静夜思》,一个“疑是”写出了游子离家时间的漫长,而在“举头”和“低头”之间,写出了游子怅悯悠长的乡思。难怪这首诗在我国千百年来传唱不绝,几乎人人能诵。再如《江雪》:一个“绝”字,一个“灭”字,写出了凛冽寒冬大雪封山的肃杀景象。而“孤舟”和“独钓”,不仅写出了渔翁的孤独,更抒发了作者遭贬流放的一腔孤愤。教学中一是要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思想感情。所谓“尺幅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徜徉于经典诗文之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提高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