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枭鹰
·书评·
高校分类发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石
——读《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有感
李枭鹰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坚守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学术信念,对高校定位提出一种新诠释——“高校定位是高校的纲领性规划”;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校分类方案,即立足于人才培养,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种类型;厘清了“高校分类——高校定位——高校分类管理——高等教育规划”的内在逻辑:乃一部高等学校定位研究的学术力作。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纲领性规划;内在逻辑;高等教育规划
高校分类发展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根基,也是建设结构优化和功能耦合的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和“大发展”,目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当下正在加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发布的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各种准备的不足,我国高等教育在“大改革”和“大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大问题”,其中高等学校职能交叉或重叠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导致高校“严重趋同,恶性竞争”。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羁绊。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略究竟在哪里?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支招”是:“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高校分类发展,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价,而这一切又基于高校的分类与定位。
高校定位是学校的一种自主抉择,是学校的一种纲领性规划。高校定位的意义是昭然的——学校的目标越明确、方位越精准、方向越确定,学校的办学行为就越理性和高效。可以说,高校定位关涉学校发展的大局以及全局,触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格局、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而且这些方面是内在关联的,任何方面出错或缺失,皆有可能有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最终波及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事实反复昭示,一所高校如果不能清楚自己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国情、校情)做出准确定位,必难有所作为。只有正确定位,学校才能谋定而后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和发扬优势,才能办出特色和形成个性,才能有助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功能的释放。高校定位的意义和价值是多元的,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导向、促进、激励、预警、制约等特殊功能,是高校发展不可忽视或舍弃的战略规划。
事实上,定位是社会组织或个体的普遍行为。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小到一个组织或个人,在谋求发展的历程中皆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即国家有国家的定位,民族有民族的定位,组织有组织的定位,个人有个人的定位。定位是人类理性能力的彰显,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释放,更是人类对于行动目标或方向的诉求。
社会组织或个体的定位皆非简易之事,高校定位也绝非表面上所见的一纸“规划”。首先,高校定位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大凡经历过评估、升格、更名、合并的高校,大概对高校定位的复杂性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当中的纠结、博弈和平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校定位是一种主观性建构,但它绝非随心所欲的主观性建构,而是根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客观基础的纲领性规划。其次,高校定位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宏大的理论问题,高校定位研究本身包含了一系列的逻辑问题,譬如高校定位是什么,高校是否需要定位,高校由谁来定位,高校如何定位,高校当前的定位状貌怎样,高校定位有哪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高校定位的绩效如何,如何走出高校定位的困境……辩证地看,高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不是孤立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即高校定位理论模糊不清,高校定位实践就会磕磕绊绊;高校定位实践探索不力,高校定位理论就会缺乏根基。
高校需要定位,定位需要研究,两者在系统中互塑。没有对高校定位的研究,我们将无以见其根底,无以明其道,无以穷其理。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人所共知的逻辑。正是因为如此,也源于高校定位意义重大,高校定位成为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探索,学界在高校定位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恐怕都不过分。通览这些成果,令人振奋且给人以启迪者不乏有之,而赵庆年、向兴华等著的《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版)无疑是当中极富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之一。该著作深入探讨了高校定位的理论,全面评介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定位的成功经验,深刻披露了国内高校定位的基本样态,综合剖析了高校定位的影响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定位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部值得尊重的系统研究高校定位的学术力作。该著作谨慎地冠之以“实证研究”,当中并不乏鞭辟入里的“思辨研究”的重要篇章,实乃一部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在统一的学术力作。该著作思想深邃、论理严密、言之有据、解释有力、方法得当、结论可信,是一部可以给读者以丰厚馈赠的学术力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校定位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行动者,我有幸在第一时间拜读了此书,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同时,我坚信该著作可以为高校定位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以为高校定位行动者提供全新的思维和视角,还可以惠泽喜爱它的不同学科的读者。作为一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力作,我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有三大亮点:
理论创新是《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第一大亮点。“高校定位是高校的纲领性规划”,可谓是这部专著对高校定位内涵的一种新诠释。对此,我是认同的,因为它更加接近高校定位的本质,在实践层面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之前的“高校定位是学校在高校中的位置”的界定,容易误导高校去追求排名而忽视高校发展规划本身的战略意义,完全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我认为,这是《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第一大理论贡献。同时,《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还“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高校分类、高校分类管理的内涵以及高校分类管理的内容,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给出了一种新的高校分类方案,即立足于人才培养,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种类型。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足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分类,无疑抓住了高校“育人为本”这一根本,这有助于高校避免滑向“重科研轻教学”的泥潭。这可谓是《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另一大理论贡献。
逻辑严密是《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第二大亮点。通读《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这部专著,我们能够发现“高校分类——高校定位——高校分类管理——高等教育规划”的内在逻辑。这是作者开展研究的一条技术路线,无疑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条路线图。因为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细胞,从细胞到系统有一个网络在连接,而高校分类、高校定位、高校分类管理、高等教育规划则是这个网络的几个重要节点。没有科学的高校分类,就不可能实现合理的高校定位。只有合理的高校定位,才能实现高校分类管理。只有实现了高校分类管理,最终才能编制出完美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进而提升并充分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功能,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路线,而是建立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具备的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步骤。这几个步骤有机连接到一起,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闭路系统。否则,单独地审视或研究任何一个环节,所得出的结论都将是片面的、孤立的。作者以高校定位作为研究和专著的“名”,将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研究背景,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研究目标。这既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研究视角,更是作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期待。
求真求实是《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第三大亮点。生态美学家袁鼎生教授认为,“学术以诚求真。无诚无以求真,无真无以求实,无实无以求是,无是无以养正,无正难以成雅;有了诚,才能实事求是,才能确保学术的纯真性、纯正性、纯雅性和超越性。”创新是学术的关键,求真是创新的基石。没有发现新事实,或没有建构新理论,或没有革新学术范式,或没有产生新问题,这种成果是没有学术贡献的,也是无益于学术增值的。《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的第一作者赵庆年教授是一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者,是一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者。他所带领的学术团队恪守了“以诚求真”的学术信条,坚守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学术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研究者学习和效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定位是高校的纲领性规划,也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作为一种顶层设计,高校定位必须有相应的层层设计与之匹配,否则高校定位永远只是抽象的、顶层的纲领,最终沦为一份存档性文件——因为定位只是高校建设发展的第一步,尽管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后继的若干步,高校定位就落不了地,终将流于形式。高校定位不是“编故事”,也不是为了应对评估、升格、合并、更名等而提交的一份“答卷”,而是对学校的发展大局和未来愿景的一种谋划。高校必须走出模仿、复制、杜撰等定位模式的怪圈,力避发生劳而无功的西西弗斯式惨剧。我真诚地期盼赵庆年教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带领团队撰写出更加精彩的“顶层设计与层层设计相结合”的后续著作,以更为完整的高校定位理论引领高校定位实践走出“困境”和“怪圈”,书写中国高校定位研究的伟大传奇。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Powerful 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flecting 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LI Xiaoying
The book,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intains a belief that ‘no investigation means no assertions’. It offers a new explanation for the ori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is also a programmatic planning. The book proposes a new project to classif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at is, based on the aim of students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 research orientated, the application orientated and the specialization orientated. Also, the book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 among classifications, orientations and the classify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a word, 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work.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programmatic planning; the internal logic; a plan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G640
A
2095-6762(2016)05-0094-03
(责任编辑 于小艳)
2016-07-30
李枭鹰,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