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

2016-03-04 00:03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规划信息化信息技术

□任友群 郑旭东 吴旻瑜

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

□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

2016年6月7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正式颁布,这是继2012年3月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后,教育部再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的规划部署。规划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出现的几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到“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的转变;二是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和整合应用向完善建设和融合应用的转变;三是教育信息化从服务于教育自身向服务于中央和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的转变;四是教育信息化从独自探索向国际引领协作的转变。这份《规划》重在深化应用,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不仅具有前瞻指引、聚焦落实、面向全局、关注差异的特点,“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的主要任务,也为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针对性高、执行性强的实施蓝图。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融合创新;深化应用;战略引导

2016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之年。在《纲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一章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并将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列为“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中国政府网,2016)。2016年6月7日,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教育部,2016),与中央对“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了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我国今后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详实蓝图。

《规划》可以用“巩固成果、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十二字来概括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其一,延续巩固已经取得的教育信息化重要成果,持续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促进作用;其二,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探索其在转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支撑作用;其三,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创新融合效能,释放其在促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信息治理能力和服务国家“互联网+”等战略中的创新活力。另外,《规划》体现了对未来教育信息化乃至教育发展的价值引导,体现了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在服务教育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引导,体现了对未来教育信息化在服务教育治理和国际交流中的战略引导。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

1.“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以来,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国家政策引导与保障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刘延东,20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也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随后各部委联合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政策,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5年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词,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三通两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应用成效显著。在“宽带网络校校通”方面,截至2015年9月,全国中小学校(除教学点外)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81%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在“优质资源班班通”方面,有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有37%的中小学实现全部班级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师生空间开通数量已达4217万个,420万名教师开展网络教研,327万名教师应用空间开展课堂教学;在“教育资源公共管理平台”方面,访问十多亿次,逐步成为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数字教育资源超市”;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方面,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学生“一人一号”,还建成了覆盖所有高校的考试招生、学籍学历、就业服务等信息平台(刘延东,2015;任友群等,2015)。

第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提升。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连续几年举办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完成了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全员培训(赵秀红,2015),有效提升了信息化领导力;至去年5月,全国326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晒课”207万堂,通过该活动,教师资源应用和建设能力得以提升;2014年百项教育信息化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表明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陈琳等,2015)。

第四,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的国际地位正在形成。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在青岛共同举办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习近平主席就此次会议发来贺信,大会通过了《青岛宣言》,高度肯定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模式。国际级的教育信息化会议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与国际的协作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拓宽了中国未来与国际社会在教育信息化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空间。

第五,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迅速。“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思维、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创新性融合,凭借理念、思维、技术、平台和产品的优势,互联网教育企业在中国呈现出爆发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教育”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对降低教育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相关研究测算,今后几年的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将保持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预计达到1.2亿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33亿元(艾瑞咨询,2014)。

2.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过去五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许多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尚未认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为建而建”现象还存在,数字化资源和设备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意识不足;信息化技术在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中的认知不足;网络信息和教育基础数据的安全意识不足。

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问题。宽带资费成本高、运行速度低;中西部偏远地区仍有一些中小学及教学点尚未接入互联网,全国仍有15%的中小学未实现“校校通”;新型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设备缺乏,老旧设备运维困难,更新资金不到位,淘汰机制不健全。

第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数字教育资源海量化,但优质教育资源依旧不足;区域间、校际间的优质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共享渠道不畅通、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平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线上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第四,网络教/学空间问题。网络教/学空间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相应标准,应用机制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教师和学生对网络教/学空间的使用尚未成为常态。

第五,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支撑问题。部分地区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单纯用电子白板取代黑板;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缺乏推广;对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有待加深。

第六,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问题。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各主体权责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协同不流畅、运行低效,“管办评”杂糅现象还较为严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技术安全的统筹领导还有待提升,工作机制有待完善、防护体系有待健全。

第七,东中西部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东中西部的城乡和校际的教育信息化差距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学校和教学点信息化发展缓慢;相对于国家在西部地区大量的投入支持和政策倾斜,中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更是成为发展洼地和盲区。

第八,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机制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形成持续长效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优质教育信息技术、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建设方与需求方缺乏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的建设与优化机制不健全,教师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培训机制不尽完善。

二、内容结构及主要特点

1.《规划》的内容结构

第一,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该部分对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机遇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对“十二五”期间,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总体概述。二是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思想认识、信息化教/学、体制机制、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推进不平衡等五类不足。三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与机遇进行分析。

第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家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持一致,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并以构建“四化三学”新格局和“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在工作原则方面,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确立了以“坚持服务全局、坚持融合创新、坚持深化应用、坚持完善机制”二十四字基本原则,体现了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将进一步从建设走向应用、从单点到全局、从条线到融合的发展理念(叶渔,2016)。

第三,发展目标。该部分明确指出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在自身体系建设、支撑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教育“三个发展”和形成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从“任务保完成、应用上台阶、治理上水平、安全有保障”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对后面主要任务的提炼和总括。

第四,主要任务。《规划》明确提出八项主要任务,可以总结为“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其构成《规划》的主体部分。“四个提升”旨在全面深化和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四个拓展”旨在持续坚持融合创新,加强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第五,保障措施。为了确保《规划》能够贯彻落实、持续推进和顺利完成,今后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采取五方面的保障措施:“加强领导,健全规范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服务支撑机制;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督导,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完善保障,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机制;明确责任,确保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2.《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和推进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前瞻指引、聚焦落实,面向全局、关注差异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前瞻指引,聚焦落实。《规划》深入贯彻中央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主席致青岛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精神为未来工作的推进方向,明确以“八项主要任务”为抓手,为今后五年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前瞻性地指明了方向。如提出“统筹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以及“三通两平台”创新应用的规划等。同时,《规划》聚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推进落实,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任务”的推进落实,从“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的开展,并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如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入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的具体意见措施。还从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各级各类教育方面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推进意见,并具体在教育信息化的量化督导评估、网络安全、投入机制、国际协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第二,面向全局,关注差异。《规划》是依据《纲要》的战略需求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部署安排,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全局”,以“四化三学”建设及“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目标,在今后五年的教育信息化任务、应用、安全和治理等工作推进方面进行整体部署,全局性地提出了基本要求,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此外,《规划》关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推进和多向发展。考虑到东中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和各级各类的教育差异,进行“分类指导”,从地区的实际状况和区域特色出发,有所差异的、分类的、多向的推进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如在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方面,要“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而根据地区差异,对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及教学点的班均出口宽带提出不同要求。

三、要点分析与解读

1.参与主体更开放多元,符合各方需求与利益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行政手段提供政策支持和筹措资金,统筹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研究机构和事业单位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各方重视、多方参与”,还在逐步弱化“自上而下”的建设参与方式,丰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满足参与主体间的差异化需求。使“需求”和“利益”成为“催化剂”,在各级相关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社会、教师及学生等参与主体中产生“化学反应”。如《规划》特别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企业作用”,来丰富建设主体,吸引大量资本投入,提升教育信息化市场活力。并将教育信息化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考量了教育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台空间的整合应用

过去几年,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尤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备配置进步最大。未来五年,信息技术设施方面的建设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维护好已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网络出口带宽,按需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推广移动教学终端。第二,结合“宽带中国”工程,中西部农村、偏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学点要持续完成和完善“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第三,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尤其要对中部的建设关注和重视,极力避免出现建设和发展“盲区”。

过去五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侧重于基础建设,今后五年,将更加侧重平台空间的整合应用,减少因种类繁多的平台和空间缺乏整合而导致的数据信息共享不畅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转变教/学方式和教育数据信息管理上的作用。第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高速网络等技术,灵活采用建设模式和机制,持续按需建设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第二,不仅要完善制定各平台与空间建设与数据共享的标准与管理办法,还要促进不同层级网络学习空间共通,提升不同教育与管理平台的数据共享。第三,通过平台空间的整合应用,逐步完善教育云服务与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3.探索资源供给与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资源覆盖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新华社,2015),为《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今后五年完成“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支撑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主要推进方式。过去几年,我国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不断尝试探索,确立了“自发建设”和“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模式。在“十三五”期间,除了要延续和采用资源建设和共享中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之外(如三个课堂建设),还着力在数字资源与优质服务等供给侧的探索与改革,培育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数字资源服务市场、探索生均经费中以“数字资源券”方式按需购买优质资源服务,进而以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加有效的方式重构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供需平衡”,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学点的覆盖更有意义。

4.创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过去几年,我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缺乏与日常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尚未大规模地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尚未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仍将坚持以“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为重要指导原则,不仅要求“以用促建”,更要求不断创新应用信息化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使信息技术与教/学从简单整合转变为深度融合。一方面,着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日常教与学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网络教/学空间的创新应用,发挥在教/学中的优质资源共享、学习数据采集、师生知识管理、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扩大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广度;另一方面,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新方式,积极探究问题与项目学习、探究与共同体学习、移动与泛在学习、创客与STEAM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深度。

5.从管理到治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治理中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江必新,2013),由此“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下一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目标和任务。而信息技术为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拓展提供了治理的技术条件。对此,“十三五”期间的管理信息化在着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方面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顶层设计。其一是整合各级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开放,促进教育信息的全国共享和管理决策的数据循证化,提升教育信息的管理应用能力;其二是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机制体制,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推进权责分明、统筹管理和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工作;其三是与国家的网络安全战略保持一致,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和设立“首席信息官”(吴旻瑜等,2015),落实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教育基础数据安全等工作。

6.着力创新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规划》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方面,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转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中所释放的效能作用,特别注重对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教育信息化在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理念发生变化,从关注服务于教育教学转向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高素质人才,将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育人全过程中;其二是教育信息化在支持创新教育和应用实践的模式发生变化,从“互联网+”和“创新创业创造”等国家战略方面考量,将“众创空间”、创客教育和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

在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规划》主要从以下几点对未来五年的工作进行部署。第一,在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和在职教师培训中,积极探索和发展利用空间、平台和工具开展教学、生成资源、实施评价和教研研修的能力;第二,在教育信息化领导队伍建设方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信息化领导力,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和设立“首席信息官”;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网络安全意识、职业技能和水平,确保网络信息和教育基础数据安全。此外,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还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评价体系、职业能力培训等(任友群等,2016)。

7.提升和释放教育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效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服务教育自身,未来五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应与中央对“十三五”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保持一致,提升与释放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中的效能。其一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创新融合效能,围绕和配合“一带一路”、“互联网+”、信息惠民、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供给侧改革,提升社会公平,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是全面释放教育信息化与经济市场融合的经济效能,催生适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新业态,培育新型的社会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康和富有活力的教育信息化经济市场,服务于“十三五”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三是全面提升和发挥我国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引领协作中的领导力作用,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全球“教育2030”七大目标的实现,服务国家在国际外交中的话语权提升。

8.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机制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本次《规划》同时明确指出,“体制机制尚需创新”是教育信息化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承担着延续巩固“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任务和完成“深化应用”与“融合创新”两个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任务,亟需构建完善的、创新的和长效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体制以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未来五年主要创新构建和完善以下方面的机制体制。其一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机制;其二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在生均公用经费中以数字资源券按需列支购买资源服务的机制);其三是教育信息治理能力机制(如设立“一把手”责任制和设立“首席信息官”机制);其四是网络信息与教育数据安全机制;其五是教育信息化人员队伍保障机制;其六是制度化的评估机制;其七是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通过以上机制的支持和保障,可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信息化管理的权责分明、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网络信息的高度安全、教育经济市场充满活力、督导评估的科学有效、资金投入的长效持续。

四、结束语

教育部此次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体现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到“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的转变;二是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和整合应用向完善建设和融合应用的转变;三是教育信息化从服务于教育自身向服务于中央和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的转变;四是教育信息化从独自探索向国际引领协作的转变。这应该是教育部时隔四年再度颁布教育信息化规划的主要原因。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持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管理逐步常态化,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大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在明确目标方向的前提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巩固成果、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终将变革教育。

[1]艾瑞咨询(2014).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EB/ OL].[2016-06-24].http://www.199it.com/archives/237415.html.

[2]陈琳,陈耀华,乔灿等(201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1):138-145.

[3]江必新(201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05(01).

[4]教育部(201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24].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5]刘延东(2015).巩固成果开拓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6-25].http://www.moe.edu. cn/srcsite/A16/s3342/201601/t20160120_228489.html.

[6]任友群,卢蓓蓉(2015).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6):5-8.

[7]任友群,陈超,吴旻瑜(2016).从“开创局面”到“全面推动”——从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19-25.

[8]吴旻瑜,刘欢,任友群(2015).“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4):8-13.

[9]新华社(201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6-06-2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 2015-11/03/c_1117027676.htm.

[10]叶渔(2016).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任友群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6-24(01).

[11]中国政府网(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6-28].http:// 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2]赵秀红(2015).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协同推进三年取得六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15-05-16(01).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Education——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13th Five-Year 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2016)

Ren Youqun,Zheng Xudong,Wu Minyu

On 7th June,2016,"China's 13th Five-Year 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was formally promulgated,which was once again that since the issue of"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ICT in Education(2011-2020)"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nned the development of ICT in education.This plan reflect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CT on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modernization.And four aspects of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have emerged of ICT in education as follows:a)from"strategic deployment initially formed"to"strategic position established",b)from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to the perfecting construction and fusion application,c)from serving the education itself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d)from indigenous exploring to international leading collaboration.This plan also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ICT with education,and it's not only prospective guidance and overall-oriented but also focuses on implementation and differences. The eight main tasks offer a strong implementation blueprint of ICT in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quality,improving educ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raising education equity,advancing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and serv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next five years.

ICT in Education;China's 13th Five-Year Plan;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Deepening Application;Strategy Guiding

G434

A

1009-5195(2016)05-0003-07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5.001

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重大项目(长周期)“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大影响研究”(D1304)。

任友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旭东,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吴旻瑜,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2016-07-18责任编辑田党瑞

猜你喜欢
规划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