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萍
一般人对数学印象是枯燥、单板的、是冷冰冰的. 笔者选择任教数学却是看准了数学教学的“温度”. 一堂真正的数学课应该是让学生触之有感的,“有温度”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读书的三境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有三境界可言. 上一堂有温度的数学课
一、在数学之美中,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
数学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对称、和谐,简单、明快,严谨、统一. 数学追求的目标就是从混乱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对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经常性地为学生展示数学美的感受,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求知愿望,让他们在美中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就拿“对称”的教学举例,笔者实习期间,听过几位老师上对称的公开课,其中的一些做法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之美. 在导入环节,可以借用大自然的美活跃课堂,让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看老师你怎么引导了. 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池塘里的青蛙、受到大家喜爱的国宝大熊猫……学生各显神通,展示自己的火眼金睛. 待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了,教师就可以四两拨千斤来一句:“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轻轻松松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若是有学生“不小心”想出“对折”这一招数,当看到动态课件把蝴蝶翻折后左右正好重叠时,学生们便会情不自禁地鼓掌,用积极的态度,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又如著名的数学家高斯的公式:
1 + 2 + 3 … + 98 + 99 + 100
= (1 + 100) + (2 + 99) + … + (50 + 51)
= 101 × 50 = 5050
这样巧妙的解题思路,在简单明快中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数学之美何其多,有待你我的共同发现. 学生一旦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整个数学课堂都会变得有温度.
二、在数学之用中,培养丰富的数学情感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应该是会用. 如何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书本知识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还能在掌握之余爱上数学课.
在《认识千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依照教材平铺直叙,而是事先布置每名学生准备“1 kg”的物品,学生找“1 kg”的物品这一过程就是他们认识“千克”这一计量单位绝佳的学习机会. 通过掂一掂,学生首先感受了“1 kg”有多重,并描述自己掂起来费不费劲,这远比教师告知有意义得多. 然后是学生展示环节,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数学:有的小朋友带来了“1 kg”的洗衣粉,因为包装袋上写有“净含量:1 kg”,老师适时扩展关于净含量的知识,“净含量就是不算上外包装里面的物品本来的重量”;有的同学则带来了4袋250 g的食盐,也有带来2袋500 g食盐的,老师顺势启发学生思考“4 × 250 g和2 × 500 g是否相等”;还有一名同学带来了自家卖的包装精美的毛线,上面也标有“1 kg”,老师引导学生比较“1 kg的毛线和1 kg的洗衣粉哪个更重”,提醒同学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给迷惑了……
数学并不是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教师运用得好,它们都可以有温度、有生命. “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16 kg的水,一年(365天)浪费多少千克水?”这是某位实习老师在《用计算器计算》这节课上的提问片段,学生用计算器按出了16 × 365 = 5840(kg);紧接着,老师又介绍“将这些水分装在饮水桶中(每桶20kg),能装多少桶?”,学生很熟练地用计算器按出了5840 ÷ 20 = 292(桶);“如果一个年级每天需要4桶水,够用多少天?”292 ÷ 4 = 73(天),这似乎也难不倒学生;“我们的年级有4个像这样的水龙头,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告诉学生上万遍“节约用水”,倒不如用身边可见的实例做无声的教材. 你看!数学课同样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在数学之思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数学课在“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包括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一堂“有温度的”数学课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态度中培养对数学的喜爱,在独立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某位老师教学“0,1与0.4,0.5”时,是这样巩固总结的.
首先,请学生把1变成百分数,掌握课堂知识的孩子们激动地齐答:100%!老师变了个花头,问:如果把100%换成一个词语,可以吗?学生们的语文功底派上了用场:我把它换成“太棒了!”“优秀!”“成功!”老师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转头指向0.4,如果把0.4的十分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这个数会变成——0(学生齐答). 老师又出一题:如果把0换成一个词语,你想到哪个词?学生毫不遮掩自己的词汇量:彻底完蛋、彻底砸、失败……就要达成目的的老师马上接着:如果把0.5的十分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这个数就变成——1(学生齐答). 1就是——成功. 这次的一答一问完全没有缝隙. 老师终于等来最关键的一个问题:0.4与0.5相差才0.1呀,为什么一个变成了失败一个却变成了成功?此时,全体同学静静地思考起来. 待学生沉默一阵,老师总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1”的,也就是100%的成功,也没有一个人是“0”的,也就是说彻底失败的人也是没有的. 世界上的人其实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类,一类是0.4的人,一类是0.5的人,0.4的人只要努力0.1就可以了,0.5的人如果不努力,只要放弃0.1,可能就很糟糕了. 最后,学生面对这4个数字,频频点头,品味着4个数字带给他们的思考.
这样的数学课堂你喜欢吗?我们是否应该共同创造这样“有温度的”数学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