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研究

2016-03-03 10:32黄红梅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必要性培育

黄红梅

摘 要:如东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形成合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要性;对策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重中之重。如东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目前面临着人口急剧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紧缺现象,从1997年就开始人口负增长,三次普查数据分别为111.6万、108.5万和99.6万人,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同时,良好的教育,还促使如东每年输出大量优质生源三四千人,但学成回乡的不足20%。

据如东县民政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如东县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9.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9.6%,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社会老龄化程度为全省最高。人口老龄化在农业生产、居民养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如东带来不少问题,也成为制约如东发展活力的瓶颈。作为一个正在“老去”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0.31万公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总人口“负增长”,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主要体现在“两新一高”上。首先是新的身份,是农民由身份称谓到职业称谓的转变,标志着农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的传统身份农民转变成体面的职业农民。其次是新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第三是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应当接受过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新品种新技术,长期稳定在一定区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未来的职业农民,农民不再是他们的身份象征,而是职业标志;农业不再是没有素质要求,谁都可以从事的行当;农民不再是以打工为主、种地为辅的兼业者,而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简单的说,就是要“爱农、懂农、务农”。

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生产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三是经营型职业农民。他们是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而对如东来说,又显得更为必要。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2014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4亿,且每年以900万~1000万的规模增长。据统计,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 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在如东,连续17年的人口负增长,使得如东人口规模不断缩小,持续辉煌的如东高考成绩,促使如东每年输出大量优质生源,这就使得如东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农村里的年轻人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大多进了城,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家里种田,“50后”农民成为目前如东农业生产中挑大梁的角色。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使得“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日益迫切。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以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虽然2004—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但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的缺口也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东是传统粮食生产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由于如今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整体劳动能力和素质都偏低,导致种粮劳力不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困难、生产管理粗放,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粮食产量。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的转变,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如东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并由他们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等方方面面,必须上下重视,齐心协力。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形成支持农业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与合力,才能创造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环境。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虽然如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经启动,但部分农民由于受文化基础、家庭经济和年龄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要充分利用县内“两台一报”和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解决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要充分挖掘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宣传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树立以农为业,以农创业,务农光荣,务农富裕,务农也能现代化的社会风尚。

(二)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返乡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实质上还是因为种地赚不到钱。为了鼓励“五有”—有点技能、有点资金、有点营销意识、有点办厂能力和对农村有感情的农民返乡创业,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必须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将现有的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

(三)紧扣农民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整合各种资源,由县农委牵头,以县农广校为具体实施单位,面向有关农业教育、农技推广等部门和单位公开选聘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及乡土人才组建如东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讲师团,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农民特点和生产特点,既沾地气又灵活变通,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加大农村投入、留住农村人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并且提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充分尊重农民职业的社会氛围,再加上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农村公共服务差,在如东,越是有技术、能力强的年轻劳动力,就越往外跑,许多新生代农民不愿回到农村创业。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农村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因此,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益保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才是留住农村劳动力、激发农民立足农村创业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前提。(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必要性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