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宁
就业问题的产生,以及对就业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就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但目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仅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剩余及城镇各种失业现象的交叉问题,而且发达国家也面临失业的严重困扰。关于就业问题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也相当的多,总体来看,里面既有值得我们欣慰的理论成果,又存在相对的不足。
一、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1.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
著名的“奥肯定律”研究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在经济理论界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奥肯定律研究的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而中国则是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不仅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在不断的演进和升级。一些学者基于对简单“奥肯定律”的二元分解,对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基于二元结构的“奥肯定律”,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增加1%,将使得GDP下降1.9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过去30年的GDP潜在增长率约为10%,平均自然失业率约为3.2%。研究发现,长期来看“奥肯定律”在中国仍然成立,只是简单“奥肯定律”的奥肯系数约为一3.79,高估了登记失业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需要考虑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对其进行修正。
与此同时,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有违“奥肯定律”,他们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上进行了一些列探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与之相悖的是我国的就业形势长期严峻,就业增长率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人员逐渐增多,就业变动与经济增长表现出了较强的非一致性。同时,也有学者从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视角,分析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非一致性,认为我国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选择中的偏误;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选择中的偏误;重工业大型企业和轻工业小型企业主导型创新选择中的偏误。这些偏误对我国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一是技术进步中的资本密集偏向导致资本深化现象过早出现;二是技术进步中的外部引进偏向导致我国的科技研发岗位替代和流失;三是技术进步中的高精尖偏向抑制了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就业人员的吸纳。为此,我国必须改变技术进步偏误政策,注重自主创新,提高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2.社会保障制度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方面,认为社会保障与就业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中,两者之间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些学者探讨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互动关系,认为社会保障和就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就业是避免贫困和消除依赖性的可靠途径;另一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障可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就业的增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学者以社会保障到人力资本到促进就业的传导路径,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社会保障本身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因素,激励劳动者提局自身劳动能力,最后提局就业总质量。
同时,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会对就业产生抑制作用。社会保障为就业人员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的风险或伤害进行弥补,保证劳动力顺利再生产,社会保障打破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模式,使得劳动力不受地域、行业的限制,在市场中自由流动。但是,如果社会保障缴费标准过高则会对就业引起负激励效应,社会救济会使受救济者降低劳动积极性,从而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失业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还会挤占其它生产支出,导致社会资本存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
3.劳动市场分割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20世纪末,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针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分割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分割形式,并指出了分割因素,例如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二元化的分割市场,而户籍制度造成劳动力无法自由流转,进而影响了就业。
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劳动市场分割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他们认为我国劳动市场体制性(不同体制工作单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制度性(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的分割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宋林、张丛(2012)基于劳动市场分割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困境与“一级劳动市场”的进入壁垒,得出:(1)由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存在进入壁垒, 且进入壁垒并非由市场机制决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2)我国目前的劳动市场分割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垄断的结果,处于内部劳动市场的人员在维护这种垄断的既得利益方面具有很高的议价能力,这会导致一级劳动市场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这种体制垄断会造成大学生在进入一级劳动市场的过程中,“机会”差异方面的影响远大于“能力”差异方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认为“二元经济”体制是当前“民工荒”问题的重要原因,认为在二元社会体制背景下,城市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利益,这种既得利益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得到强化,从而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社会结构。这些因素正是当前“民工荒”现象和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制度性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人口流动模型建立在单一的城乡二元经济基础之上,不完全适合解释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尤其不能解释民工荒现象。他们依据中国特殊的城乡和区域双重二元经济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人口流动的特殊性,对传统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人口流动模型,并以此分析我国产生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进城务工有诸多限制。
二、总结
与国外就业问题的研究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时间相对较短。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一、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扩展到整个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但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一单因素,并未研究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缺乏综合分析;二、研究的深度在逐渐发展,已经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失业的运行机制,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处理等,但并未有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检验我国劳动市场及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的具体影响机制;三、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化与多样化,规范与实证并举,但其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缺乏一定真实性,与我国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四、研究大多停留在经济学的范畴,以假设和理论为前提,对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其结果在逻辑上或许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相当有限。(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胡海洋,姚晨.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对中国十年间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J].城市社会.2014(12):79-80.
[2]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制[J].经济学动态,2012(10).
[3] 谷彬,吴翌琳.结构性失业:转型升级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J].见解,2012(8).
[4] 陈莉花,叶成徽.我国经济增长下的失业现状及成因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8):159-161.
[5] 刘方.科技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 李世尊.2000~2010 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分析[J].特区经济,2012(3).
[7] 樊秀峰,周文博.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