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创新
——海淀区教师研修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2016-03-03 05:19陈婷婷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海淀区研修

陈婷婷/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刘汝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创新
——海淀区教师研修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陈婷婷/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刘汝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等文件相继颁布后,更加强调学科课程育人,着力考查学生素养的发展,这既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对区域教研和培训提出了诸多新问题:如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帮助教师基于评价来改进教学?如何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何创新教研模式服务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需求?

面对挑战,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服务教师专业发展,解决教育理念落地的问题,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经验与做法。

精准定位,在应对改革中引领教师成长

(一)职能定位,架起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在北京大力推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绘制北京教育新地图的大背景下,海淀进修学校定位了“五大职能中心”职能,建立了“两个研修分中心”——学院路研修分中心和北部研修分中心,并对口支持三所中小学校发展。新的职能框架图构建出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撬动海淀区教师研修的变革。

2012年,海淀进修学校确定了课程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质量评价中心、资源建设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五大中心的职能定位。

课程指导中心承担海淀区课程规划及建设的研究以及部分地方课程教材研发任务。研制了《海淀区中小学课程方案研制工作手册》,提炼了学校课程方案评价与指导的工作指标,使各学校进行课程研发有理有据可依;研发了以《走进国博》为代表的社会实践类课程,为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案例支撑和文本指导;指导科大附中、农大附中、玉渊潭中学等多所学校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并针对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系列讲座,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教学研究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和学前的教学研究工作。基于学科本质,开展指向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研究;基于学段统筹,开展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研究等。

质量评价中心负责海淀区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评价。基于评价数据的分析与反馈,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同时促进教研内容和方式改进,并为海淀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资源建设中心负责区域各类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化需求。目前,已自主研发了五类课程资源共689节微视频,收集了4548节视频资源,涵盖中小幼各学段各学科;并进一步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基础,逐步建立了教师教育资源应用与推广的“学科教研在线研训平台”,使用396节微视频开发了11门SPOCs课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991名教师实现了在线学习与研讨。

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分类培训实施。开展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研究;开发基于不同需求的专题培训课程;整体规划区域教师培训,建立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教师培训体系。

“十二五”时期,进修学校承担了北京市、海淀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任务,成立了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研修中心,对口支持进修附校、科大附中(科大附中)和进修附小三所学校的发展。教研员“下沉”对口支持学校,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准确把握学校的需求;与学校共同梳理课程内容,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协助“新品牌”和“1+3”项目的实施以及STEAM课程体系的建构;整合清华、北大、北师大等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开展包括综合素养提升、基于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与评价等主题的教师培训,与学校共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海淀进修学校在不断丰富职能的过程中,初步实现了“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部门纵向分工横向协同”的工作模式,架起了一座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

(二)需求定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路”

以学科领域为基础开展全员培训。面向全区学科教师,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培训,构建“5+M+N”的课程结构(必修课程不少于五门,专题选修M,联片研修选修N),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科研修、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和分层互动式教研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学科教学理论前沿和动态;通过教材教法分析,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命题和评价研究,提高教学分析诊断和教学设计改进能力;通过学段统筹、学科融合整合资源、理清思路,帮助教师拓宽学科视野,实现“在整体中教局部”。

以发展阶段为基础开展层级培训。基于教师成长规律,实施学科教师分层培训:(1)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重在教学基本功的规范和夯实。利用专题讲座、听课评课、案例剖析、基本功测评等形式,帮助新任教师迅速融入教育环境和掌握教育教学技巧。(2)区级骨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帮助他们实现从“关注自我”向“关注学生”的转变。(3)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更关注对学科本质的深入认识,采用导师带教“一对多”辅导的形式,“一人一策”实施针对性培养,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特级教师团队是海淀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智囊团,他们通过在名师工作站担任导师,带领学员开展专题研修,梳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实现高端发展。

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开展专项培训。按照需求导向、贴近一线、注重实效的思路,满足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发展需求:(1)乡村教师专项培训。针对北部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开展寒暑假培训,利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剖析等多种方式,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聘请退休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老专家”,组成“名师教学指导团”定期到农村校和城镇普通校开展教育教学诊断和指导。(2)短期脱产境外研修。针对大多数教师对国外教育缺乏深刻体验的现状,组织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赴英、美、韩等西方国家进行专题研修,进一步扩大教师国际化教育视野,提升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多选择”,海淀进修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项目驱动,在破解难题中陪伴教师成长

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通过项目研究破解难题、促进教师成长,已成为海淀教研和培训的“常态”。项目研究为教师找到了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切入点和方法;在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建立了中间联系,以学生为目标来建构课程;对于教师理解教材、课程重建以及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一)“十二五”课题重点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 为了减少教师教学的盲目性,帮助学校和教师明确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学业标准,海淀进修学校2011年开始在部分学科探索,2014年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正式立项为“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研究”——以海淀区新任教师通识课程资源建设为例,开展分层次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修学校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以北京大学等16家单位组成的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共同研究、共享资源。丰富的通识课程和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供教师线上线下随时随地选择,提升了教师研修的实效性。

“针对化学区级骨干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问题,我们在培训课程上设计了‘亲历真实探究’‘反思探究教学’和‘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等内容,并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下提供‘问题筛选策略’‘探究水平模型’‘学生活动量规’等理论和工具作为学习资源”,化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尹博远介绍说,“在帮助骨干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还注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目前已开发了四个模块、13门网络课程供骨干教师们选择。”

“前有课程设计、中有优质资源、后有效果跟踪,培训的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实效性高,解决了我的实际问题。”立新学校教师秦秋丽在专业培训中的“实际获得感”很强。

(二)“十三五”在研项目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区域教研转型实践研究”是罗滨校长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此项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研理念转型、教研内容与模式转型、教研机制转型和教研能力提升四个部分,“教研理念转型”是前提,“教研内容与模式转型”“教研机制转型”是教研转型的核心,“教研能力提升”是教研转型的保障。希望通过此项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符合实际需求的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服务理念的内涵,把握教研转型方向,探索区域教研能力整体提升的策略和路径,创新教研内容和模式,构建教研转型范式,塑造教研文化。

协同创新,在顺应变革中与教师共同成长

(一)理念创新

教研转型,理念先行。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区域教研部门面临着来自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等多方面的诸多挑战。过去教研员一般是指导教师教学,现在需要在课程指导、教学研究、学业评价、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引领一线教师。

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从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分析向服务区域学校和教师发展、全要素研究转变;从以研究“教”为中心向以研究“学”为中心转变;从基于经验的听评课向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教学改进转变;从注重统一性教学指导向注重个性化服务转变;从传统的集中教研模式向开放的、信息化的教研模式转变。

(二)模式创新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开拓进取。海淀进修学校在原有教研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双主体互动教研、专题跟进式教研、跨学段跨学科教研、三级联动深度教研”等新型教研模式,不断拓宽教研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最终促使教师将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双主体互动教研:区级教研基于学校需求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教研在区级教研指导下开展协作研究,共同发展。该模式自2005年启动以来,10年来普惠全区学校和教师。

专题跟进式教研: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基于需求聚焦专题,通过顶层设计、专家引领、全程参与、深度互动、反思改进、高端培养,强调在专家引领下的持续改进,并将教师个体优秀经验转化为群体的优秀经验。

跨学段跨学科教研:依据课标和学生学习规律,以项目为载体,由学科主任主持,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教研员共同参与,开展主题性跨学段、跨学科研究,通过学段统筹、学科融合整合资源、理清思路,帮助教师实现“在整体中教局部”,提高教学效率。平均每月一至两次。

三级联动深度教研: 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区域教研,重在把握方向和理念、调研需求、规划研修课程、组织实施、跟进评价等,解决共性问题;联片教研,指教研员将地理位置相近、规模中小的学校结成研修共同体,聚焦共同的困惑,发挥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在教学实践改进中解决问题;校本教研,由教研员指导各校教师解决本校教学难点,如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长短学时”、校内校外课程统筹等具体实施的问题。

(三)内容创新

“面向未来,聚焦学生素养的发展,创新研修内容与模式。”罗滨校长认为,“关注学科能力、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与体验,为长期专注于学科教学的老师打开了一扇窗,拓宽了教研的深度,多维思考,教研的视角从学科教学逐步转向学科教育,充分挖掘学科育人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了教研的品质。”罗滨校长以“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为例强调,“关键问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系统解读,从而落实课程教学理念,并能够从学生认识发展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切实解决教学的关键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研的转型与创新激励着一大批教师的成长。“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在2015年召开的北京市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工作现场会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教师胡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海淀进修学校主动顺应教育变革的大趋势,通过顶层设计和精准定位把握需求,通过项目研究和研训创新满足需求,在推进海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引领教师成长、陪伴教师成长、与教师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海淀区研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Years later,the effect still continued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