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滢含
(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季羡林的处事哲学
田滢含
(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的理念、哲学为中国思想与中华文化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零六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了季羡林高度的评价,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对于这样的以满腔的才情与热血来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才人,理应怀有无限的感激与钦佩之心。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季羡林先生的书本中汲取营养,感受季羡林先生眼中的这个世界,学习他的处世哲学理念。
季羡林 处事 哲学
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包括着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作为学术文化的泰斗,季先生极为推崇平民知识分子精神。他在多个领域上进行耕耘,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而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学家。在处事方面,季羡林先生推崇“三真”(真情、真切、真实),这是他处事的原则所在,高中阶段是价值体系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正处于高中的我们来说,保持这样的初心对于性格的养成,自我价值观的完善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1]
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清华求学,先生处事哲学初养成。在清华四年求学期间,季羡林先生广泛阅读了大量了书籍,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的处事哲学深受师友与大学氛围的影响。(2)德国留学,先生处事哲学得到发展。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在这十年里,由于德国处于战乱时期,先生过着朝不保夕的艰苦生活。即便如此,季羡林先生依然坐得住冷板凳,专心研究学问。这一时期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与佛家与儒家思想联系紧密,距清华留学期间有着较大的发展。(3)文革动荡,先生处事哲学得以完善。在不尊重的文化的文革年代,季羡林先生曾遭遇过激烈的批斗,被打入“牛棚”,他经受着身体与心灵的折磨,但是他并没有怨世,而是用乐观与坚强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4)改革开放,先生处事哲学成熟。改革开放后,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已经形成了体系,他认为人存于世,必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客观来说,这四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不断继承发展的。[2]
季羡林先生始终用儒释道三家思想来对进行的处事原则进行修正,同时,由于留学的关系,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理念也与西方一些理念较为先进。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季羡林先生的处世哲学对于我们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时,季羡林先生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3]
1.安生立命,修生养性
季羡林先生认为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善良,永远怀存一颗仁爱之心,同时,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勇敢的面对这世界的风雨。当然,要保持本心,以礼待人,在社会的规范、公德之下行事,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要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失,从容不迫,宠辱不惊。在做事前多思量,考察事情的可能性,利弊情况。将“适者生存”作为处事的准则之一,能够如水一般,随形势变化而改变,适应社会的发展。顺风顺水的人生并不现实,不管怎样,做人都将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运用行动积极改变现状。
2.正确对待得失
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仅要理性的认识得意与失意,而且要坦然看待世态的炎凉,对于一些心怀不轨的人要保有提防之心。世间充满林林总总的诱惑,但不管是名利金钱也好,虚妄缺憾也罢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以适当追求,但是不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控制自己的欲望,享受生活本身,而不是被生活的表象所迷惑。保持一颗豁达之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受过去所羁绊,也不为未来所担忧,尽人事听天命,心如大海。
3.珍惜时间
时间之水匆匆流逝,时间是公平的,但由于每个人花费时间的侧重点不同,时间也被人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每个人都需要珍惜时间,惶惶终日是对时间的虚度,让时间充实起来,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利用时间创造出更大价值。这是季羡林先生生死观的范畴,时间即是生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4.“真”与“忍”
季羡林先生一生交友无数,这与他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季羡林先生极为务实且低调质朴,始终用真心对待他人,他始终将“真”和“忍”作为人生的二字箴言,用真诚善良来待人接物,用宽容大度对待人生事、周边人。同时,这也是季羡林先生最为核心的处事哲学理念。[4]
本文对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展开谈论,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季羡林先生所持的处事哲学理念也将为我们的行为与思想指明方向。季羡林先生倡导大公无私的情感操守,倡导理性化的主义人生观,在经济高速发展、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这样的思想宛如一股清流,缓缓人们心中流淌。作为当代高中生,在了解和借鉴季羡林先生的处事哲学只是,也需要自己用心感受生活,体悟生命的意义。
[1]杨浩亮. 季羡林人生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2]张光璘. 季羡林的“和谐”观[J]. 今日中国论坛,2009,08:23-27.
[3]蔡德贵. 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文化互补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4:90-94.
[4]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张向荣. 聆听人生:季羡林的私人口述史[N]. 中华读书报,2010-05-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