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建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 云南保山 678000)
初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陆 建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 云南保山 678000)
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加深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生物教学中,若能利用恰当问题引领课堂,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生物课堂 教学问题 设计
人与生俱来总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加深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高中生物教学中,若能利用恰当的问题引领课堂,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思考,锻炼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持久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在其中,不知疲倦。所以课堂教学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本文就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做出初步的探索。
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即要有问题情景。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案例1:必修I模块“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学。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新鲜的黄瓜加入佐料拌匀,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用流水冲洗新鲜的青菜叶,水会不会变绿?煮熟的青菜汤为什么会变绿?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4)糖醋大蒜为什么能变酸酸甜甜?
案例2:必修3模块《神经调节》中神经的分级调节问题设计:(1)当你坐在课堂上感到小便急的时候,你的身体有哪些反应?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2)高位截瘫的人为何会大小便失禁?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即问题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叙述问题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因此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了解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明了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得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考虑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
案例1:必修模块I“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如何解决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 首先请学生观察几种氨基酸(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的结构。然后提问:(1)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2)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3)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有什么不同点?(4)你能归纳氨基酸内的结构特点并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吗?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可以找出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氨”字相对应,羧基与“酸”字相对应。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H原子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是碳原子上连接的另一个基团在不同氨基酸中是不同的,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得出氨基酸的种类就是由这个基团决定的。经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解决,学生就可以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结构通式了。
案例2:在《核酸》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对核苷酸有初步的认识,重点是理清概念间的层级关系。问题设计如下:(1)观察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你能看出他们的相同点吗?(2)图中两类核苷酸有哪点不同?(3)若把两图中碱基都标上A,它们就是同种核苷酸了吗?(3)真核生物细胞核酸中有哪几种?核苷酸有几种,碱基有哪几种?(4)你能用概念图画出核酸、核苷酸、DNA、RAN、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的关系吗?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案例1:必修I模块“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的教学。针对有氧呼吸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问题是:(1)有氧呼吸可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应场所在哪里?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什么是有氧呼吸?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分析有氧呼吸反应式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3)在细胞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可使1 161 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请你计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这些能量大约可使多少摩尔ADP转化为ATP?这一系列问题既能由表及里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此外,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应设计出有坡度的一个个子问题,逐渐点拨学生的思维,使之思路入轨。
案例2:在必修模块1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中教学中。学生常常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混淆。设计问题层次如下(1)光合作用的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2)有氧呼吸的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3)二者在物质转化方面有什么关联?(4)白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有没有呼吸作用?(5)黑暗的晚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了,还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1.问题设计激励学生思考
问题按其自身的属性可大致分为三类:事实性问题(是什么)、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应用性问题(怎么做)。“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思考性,不能算是有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能引发一定的思考,“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寻找方法,加以应用,这两类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应该倡导提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2.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案例:在学完必修3体液调节后,可以设问“若某人在一个月内体重急速减掉20公斤,请你结合所学对其可能的原因做出推断”。学生会从锻炼、生病等角度推断,在疾病推断中,有可能结合多种激素的生理作用进行猜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只要言之有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