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罗布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翁嘎完小 西藏日喀则 857000)
小学数学教学提效方法探究
阿旺罗布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翁嘎完小 西藏日喀则 857000)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实践,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提高教学效率。
我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而言,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体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课标把培养学生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成了突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
1.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保证,否则,学习过程将是一班几十个学生各行其事,人人我行我素,个个为所欲为的天地,自主、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习的效果将是一塌糊涂。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并不是要所有学生课堂上都毕恭毕敬,都惟命是从。而是只要学生把心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了学习在活动就行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在这方面,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相对强多了,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一个小组长去负责一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特别是目前大班额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纪律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课堂上就要结合儿童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小组之间、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表现好;利用答问的时机奖励的表现好的孩子;适时利用小奖品加以激励等等这些措施,尽量让活跃无序的课堂变得活而不乱,动中有序。当然老师不能吝啬表扬,但表扬要有理,褒奖要有度。在加强正面引导的同时也不少了客观批评,但不能随便批评,要批评有方,疏而不堵。在这种纪律约束过程中,还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让每个学生逐步养成积极参与倾听和评价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勤奋刻苦的习惯。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或小组解答,低年级的教师通过出示主题图、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收集其中的数学学信息,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思考,相互交流,评议总结,得出结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都经历了一种“发现——质疑——探新——求证”的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习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个个沉默不语,这样不仅给学习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我们教学工作步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恶性循环链,不该说的老在说,应该说的总不说,该懂的不懂,该掌握的没掌握,最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是糟糕透顶的。所以就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操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分动起来了,气氛才能活跃,师生才能更有效地交往互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开展活动,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相互评价,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孩子们个个大胆起来,人人表达出来,那么学生所面临的数学问题也就轻松地在他们的辩论中渐渐明白,得到解答。
美国有一位总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多年来在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去夯实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对于形象性、趣味性、多元性的新课程,我们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我们更不应忽略数学教育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数学积累本,让学生把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算理等作一个细致全面的总结与记录。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达到了温故而知新,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安排和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要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的努力最终还必须通过学生来实现,只有学生“爱学”又“会学”,教师的“教”才有效。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等于掌握了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有效工具。比如,要让学生“爱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多个侧面人手,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内驱力。要解决让学生“会学”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利用遗忘规律安排复习,形象思维的运用,多感官的刺激等,这些都依赖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的知识。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这些又是指导教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根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活动是指在教师创造条件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的活动。探究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深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1.由旧知识中探索掌握新知识。如由已学习的等分除法,引导学生从探索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学会解答这一问题的方法。2.用直观操作的方式探索新知识。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先用红蓝纸条摆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再摆成一条线段,并观察这一条线的长度与长方形四条边的关系,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是“四条边长的总和”,再引导学生量长方形的周长。由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探索出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3.用对照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和法则。如从两步混合运算式题与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对照中,学会三步混合运算式题;从整数加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的比较中学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等等。教师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教学信息,抓住教育的契机,带领学生走近知识的建构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从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习变得得心应手,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