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华(安徽省怀宁县振宁学校)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些许问题
何少华
(安徽省怀宁县振宁学校)
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的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应用语言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模式展评”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多优质的范例。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的做法与认识上的偏差,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问题和一些肤浅看法,供大家商榷。
心理学表明,对人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和赞许,能使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得到表扬和鼓励,会焕发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现如今,特别是观摩、赛课等教学中,教师滥用鼓励性语言,学生探讨与回答问题的答案即使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甚至错误时,授课教师仍予以“肯定”,诸如“你的见解很独特”“你很有想法”……而不是去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乐此不疲,更令其他学生迷失了方向。这是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赏识教育”的精髓所致,“赏识教育”不只是一味地表扬与鼓励,而重要的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其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课堂上只一味赞赏,学生的思维严密性会受到极大影响,思维惰性随之增强,再次提问时,不免会出现胡乱回答的情况。逐渐地,学生就不去积极主动寻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业完成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课堂上学风、纪律必会出现混乱,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长期如此,从学生成长大局来看,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符合课改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确实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但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课前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累。在学生分组探究“镁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时,某教师设置的八组实验中有七组按预设“燃烧后质量减轻”完成了实验,有一组学生得出了相反的结果。此时该教师没有因势利导去分析会出现的“三种情况”,而是要求该组学生课后重做一遍。诸如此类超出预设程序的问题,教师或不予理睬,或不做正面回答,这不仅打消了学生兴趣,更可能抹杀了化学人才的涌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仅有预设、没有生成是不够的,缺少生成的课堂必然会呆板缺憾;兼有预设和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是其他学科无与伦比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标准的主线,单独设立为一级主题。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标准》中将“科学探究”仅设置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四个二级主题。初中化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非将获取知识作为唯一途径。然而部分教师对任何化学知识都设计学生探究活动,但初中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进行全面探究。笔者认为,只有核心的知识、能够探究、值得探究的问题,才适合学生去探究,不可任何问题都去探究或冠以“探究”之名。在学习上,不能怀疑一切,不是任何知识都需要亲自完成探究,这也符合“合作学习”理念。
另外,实验探究设计不合理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在给定仪器与药品范围内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方案,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禁锢在特定范围,谈何创新能力培养,失去了探究本色。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现如今学案导学被教师运用走样了,实际上仅让学生对照学案自学,缺少了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众多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学案成了学生自习完成的作业,而课堂上节省的时间又被教师占去做无谓的拓宽或大搞题海战术,无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自觉性不强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上课无异于听天书。这类学生课上听不懂,课后有大量无味作业有待完成,他们的学习兴趣何在?我们教师如何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任务?
问题根源不在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而在于教师如何恰当运用该模式。学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案导学的效果,教师应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充分发挥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识特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方法等有机融入学习过程,设计出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学案。不是知识点的识记、结论的提前介入、习题的机械模仿,而应是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拉近与新知的距离。在设计中应适当留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轻易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良好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直接融入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气氛,体验学习的情趣,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强化学习的结果,促进师生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学习情景的核心,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情景,一定要考虑情景中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要抓住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起始点,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或已有的经验来积极思考,产生学习新知的渴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良好情景的创设,可以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生动,使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故弄玄虚,设置一些华丽、空洞的情景,只追求课堂气氛热闹、形式新颖,学生只是一看过之、一笑了之,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极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例如,在“灭火原理与方法”教学中,有教师截取了一些电视新闻中火灾现场视频,却没有进行处理(大家知道这类视频内容一般只涉及火灾损失与救援情况),与教学主题还是相差甚远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设计出贴切的学习情景,让情景为教学服务。
课堂上学生掌声越来越多,吵闹声越来越大,多媒体使用越来越玄,“秀”功越来越高明。课后,听课教师最大感受是“仅用于表演而已”、学生最多谈论是“好玩但不知所云”,足见其实效性值得商榷。这其中不乏对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置、教师的语言……化学教科书的确只是教师的教学范例,教师只用教科书教,不是教教科书,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但有些教师基于这一点,只追求新意,撇开教材,特意选取课本以外的素材(包括新教材摒弃的、后续将要学习的),殊不知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为了活跃气氛,课中问题设置简单,追问过多,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还仿照明星要掌声,“掌声在哪里?”“我们应该给他点什么?”……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浮于浅表,缺务实之风,如此课堂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必是浮躁的,学习绝不会是务实的。为了培养出务实人才,就必须面对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最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要我们去认真演绎和品味。任何教师都不会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必须认识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化学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理念和化学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教学实践,不能一阵风,盲目跟进,在学习借鉴与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