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农 祁晓楸
“间”字新解
□邱建农祁晓楸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对这句中的“间”字,课本的注解是“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教师教学参考书也将此句翻译为:“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玉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显然它也是将这个“间”字处理为“从小路”的意思;即便是当前一些流行的注本,如《高中古代诗文助读》《古诗文译注》《高中文言文全译》等,也都将这个“间”字解释为“走小路”、“抄近路”,还有的注者将这个“间”字解释为“顷刻、一会儿”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并没有真正弄清楚“间”字的具体意义,缺少根据,实属臆断。其实,这里的“间”字解释为“悄悄地、秘密地”可能更妥当些。
第一,《史记》中称“小道、小路”时,并不是单用一个单音节的“间”字,而是常常代之以“径道、间道、间路”等双音节词语。例如:
(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楚怀王逃归,秦觉之,遮他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史记·楚世家》)
(3)选轻骑三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路萆山而望赵军。(《史记·淮阴侯列传》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史记·淮阴侯列传》)
第二,将“间”字解释为“顷刻、一会儿”,不符合情理逻辑。
“间”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十多个义项的多音多义词,尽管它具有“顷刻、一会儿”的义项,但我们也不能据此就断然地诠释为这个意义,因为词语的多音多义性,是就孤立的词而言,一旦置于具体的语言的环境中,它就失去了多音多义性,而具有了单一性,所以,我们结合语境才能确定一个词的意义。
从“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所发生的具体情况看,当时秦王是“坐章台见相如”,“章台”,课本注释为“秦宫名,旧址在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可见,当时蔺相如已经来到了长安,而从赵国都城邯郸来到秦国的长安,距离遥远,在当时交通工具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并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来到赵国。另外,在“渑池会”这一故事中,廉颇有这样一段话:“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从赵国的都城邯郸到达秦赵交界处的渑池,前前后后需三十天,更何况从更远的长安回到赵国呢?由此可见,将“间”字理解为“顷刻、一会儿”,不符合逻辑和情理。
第三,将“间”字解释为“小路”或者“走小路”,这与“间”字的本义相差太远。
“间”本作“閒”,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间,隙也,从门从月。”徐锴注:“夫门夜闭,闭而不见月光也,是有间隙也。”可见,“间”字的本义应该是“隙缝、夹缝。”由此引申为“小路、抄小路”,似有牵强附会之嫌。
相反,将“间”字解释为“暗中、悄悄地”,则更符合“至赵”这一情节的秘密性。同时,在古代汉语中,“间”字作“悄悄地、暗中”之义,也不乏其例。例如
(5)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二》)
(6)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史记·魏公子列传》)
(8)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10)“(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11)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各例句中的“间入”即“悄悄地进入”,“间行”即“悄悄地行动”,“间语”也就是“悄悄地告诉”,“间令”即“暗中命令”……由此我们也不难推断,“间至”当解释为“悄悄地到达”或“暗中到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高级中学)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