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寿山小学(221127) 李荣侠 李洪刚
有效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行文衔接的方法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寿山小学(221127) 李荣侠李洪刚
要想使文章前后连贯通畅、行文衔接自如,只有完整的句子和段落还不够,还要通过一些词句进行恰当的过渡与衔接。教师应有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会恰当使用过渡词语过渡,巧妙使用过渡句过渡,合理使用过渡段过渡。
语文教材有效利用行文衔接方法
宋代吕祖谦认为:文章“换头佳处”乃是关键之一。其中的“换头”就是指层次与层次或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过渡。它的作用就像串珠子的线,能使前后文自然连接起来,表达通顺连贯,使文章结构清晰、段落分明。怎样运用过渡语言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谈谈文章中的句段衔接与过渡,以期帮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一是用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表示时间、空间或次序(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的词语,能使文章按一定顺序表达,结构清晰。例如,四年级《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相遇,每次开头先交代时间:“1940年的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这样,全文以时间为线索,思路十分清晰。再如,《早》中介绍书屋“南墙上……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前面正中……分列在四面……东北角……”。这样的衔接一般用在说明文中,而表示次序的过渡词一般在议论文或科技论文中用得相对较多。
二是在段与段之间,用来表示顺接(如“因此、所以、于是”等)或反接(如“可是、但是、然而”等)的关联词语。例如,《爱如茉莉》第七自然段写妈妈生病住院,妈妈说:“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第八段紧跟着说:“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是用“然而”表示两段的转折关系。再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第二、第三两段具体写了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紧接着第四段开头以“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表示顺接来衔接下文。
三是用在句与句之间,通过表示先后顺序的承接词语来衔接,主要有“首先、接着、然后、又、同时、还、最后”等先后顺序词,多用于做某件事、某个活动或某项实验的过程等。例如,《珍珠鸟》一文“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然后……再……后来……”这段文字中,恰当地使用了先后顺序词,清晰而又生动地描写了珍珠鸟对“我”逐渐信任的过程。
当文章中上下两个层次之间的意思有较大的转换或跳跃,层次比较复杂的时候,用过渡词语可能连接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用过渡句。我们要学会根据上下段的内容、意思,来决定用什么样的关联复句进行过渡。过渡句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一般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第一,递进关系的过渡。用递进关系的关联复句,一般指下一段与上一段相比,内容、意思越来越好、越来越重要,主要运用的关联词有“不但……而且”“不仅……还”等。例如,《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不仅规模宏大”是说上文内容的,“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在表述下文将要描写的内容。
第二,转折关系的过渡。用转折关系的关联复句,一般指下一段的内容、意思正好跟上一段相反,这样的关联复句主要运用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可是)”“然而……却”等。例如,《钱学森》一文中:“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却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再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正当……的时候”也是由上文转折引出下文。
第三,因果关系的过渡。用先果后因关系的复句,一般指上一段说的是成果或结果,下一段阐明原因,通常使用的关联词为“之所以……是因为……”。举个例子:“小明之所以取得了这样丰硕的成果,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勤奋努力。”前半句是承上,后半句是启下。苏教版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句式。
此外,过渡的句子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前半句承接上文(介绍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的特点),后半句引起下文(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过渡段一般比较短小,大多是一句话或一个句群,自然成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上下两个意思相隔很远,有着很大的转换或跳跃的段落内容。比如,上文中列举的《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位于课文的两个主要内容的中间,独立成段,前半句是对上文“兵马俑规模宏大”的总结概括,后半句则引出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承上启下,起到了过渡连接的作用,属于过渡段。
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模板,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行文衔接能力。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3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