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术大师韩非的法家思想

2016-03-03 23:3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韩非法家法治

夏 静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论权术大师韩非的法家思想

夏 静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丰富多样且别具一格,法家思想的传播控制意识对中国古代的专制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其思想的形成、传播、意义以及对现代法学价值等方面阐述韩非思想。

法家思想 法 术 势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传播过程犹如一个斑斓的光谱图案,道家、儒家和法家是其由强至弱的发展轨迹。法家韩非的主要传播思想是法、术、势三者统一的集大成思想,但由于他身处动荡的战国末叶,受到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浪潮影响,因此,他与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其他诸子言论相互糅合,彼此滋长。

一、韩非思想的形成

1.韩非思想的历史背景

韩非年轻之时也曾是儒家学派的门徒之一,并受业于大儒大师荀子,但随着时局的动荡,韩非愈发意识到这种理论的软弱与不切实际,韩非因而背离儒家师门,选择了极具现实意味的法家学派,广泛借鉴各类学说之精华并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自己的法家思想中。正如司马迁有云:“喜刑名法术之学,其本归于黄老。”韩非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更时期,致使韩非的思想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取得一定进步,社会财富的与日俱增,让各个不同阶级的贵族发生争相开辟疆土的纷争,传统的周王室已经无法再立足于昔日的土地制度来控制各诸侯国,诸侯相争与群雄逐鹿的事态导致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原先的等级秩序也逐渐四分五裂。[1]

2.韩非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血与铁的无情时代背景下,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学派应运而生,也正是由于其思想的严苛与有效,一时之间激起千层浪,压倒诸子百家的言论,极其风光显赫。韩非师从于春秋时期的荀子,大儒是一位提倡礼学的唯物主义者,韩非耳濡目染受师长影响,奉行荀子在《天论》、《强国》中所述的“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中心思想,而著《用人篇》:“释法术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废尺寸差长短,王尔不能半中。”韩非对于荀子隆礼重法观念的把握与日后铸就他《饰邪篇》中所言:“释规任巧,释法任智,惑乱之道也”的理念相辅而成。韩非的法术思想大半是采用法家前期学者申不害和公孙鞅的思想学说,韩非将二者的学说之精华融合贯通,并结合儒家、墨家、和道家的思想精粹,整合为自己“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传播体系。[2]

二、韩非主要的思想传播

1.法制理论

韩非所提的政治思想的主体内容是法治理论。法的观念在我国很久远的年代就已出现,从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来看,“法”字在古代的写法是“灋”,相传是一种形似鹿的野兽与百姓之间发生争端,右下部的“去”字意味着出去奸邪,由此说明,“法”字在远古时期就具有评判是非和公平正义的意味。法家前期思想家商鞅的成功变法给予了韩非寻求变法图强的信心,尤其是《和氏》、《定法》与《奸劫弑臣》中“因末作”,“利本事”,“信赏必罚”都是援引自商鞅的变法理念。将法治当作治疗时代沉疴的有效疗法是韩非向来极力推崇的,在韩非看来,依照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说与人和之道已经无法适应时局的发展,所以,必须采取严峻的、统一的“法治”才能求亡图存。

2.“法、势、术”的提出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韩非在《有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富国强兵,才能称霸群雄。韩非继承了管子“立法者君也”的思想,提出“言无二贵,法不两适”,即强调立法权应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韩非在其法治理论中,一再重申“法”的核心地位---《饰邪》:“以法为本”。韩非坚持认为,若没有这种法治的理念,在当下诸侯称霸的动荡时代,就根本无法立足。韩非所指的“势»象征君王的权势,即君王统治国家所依托的威严,他在《八经篇》指出:“君持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治也;势者,胜众之资也。“术”是君王统治谋略与智慧的思想结晶,包括对群臣百官的考核、任免以及对百姓的奖惩。如果把“法”看作一种公开宣告的明令规章。“术”在韩非的法治理论中极具智慧气息与神秘色彩,应成为君王审时度势的基本修养。

三、韩非思想的传播的矛盾性

1.矛盾现象的分析

韩非出身于韩国宗室,这种特殊的公子身份使他将他的个人命运与国族兴衰紧密相连,他竭力参与国事,积极关注政治,加之韩非天生口吃饿,不善言辞,故沉着冷静著书,仅《韩非子》就有十万余言字,他一生都在为谋求国族的富强而努力。《韩非列传》云:“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见韩王,韩王不能用。”又云:“秦国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可见韩非在母国不得器重,因而致使他性格忧郁而暗自悲愤,韩国在后期危机四伏,国势衰微,这更是再次刺激韩非一心保国卫国的忠诚之心。韩非在《存韩》、《备内》与《初见秦》等著作中多次提及“夫妻与子之亲,犹不可信”等言论,表明他否认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更鄙视群臣对君王的唯唯诺诺,因为在韩非看来,臣下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这些都与他信奉人性本恶论以及生平郁郁不得志的经历息息相关。[3]

2.法治与人治的不可行性

法治思想是法家传播思想的核心,韩非在《扬权》中所言:“王施其法,大虎将怯,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刑苟信,虎化为人。”韩非之法的信条是唯法独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再言《守道》中“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更是体现韩非崇尚法治的传播思想,但其法治之说中亦包含术治与势治,这二者在另一个角度则反映为人治,《难三》中有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潜御君臣者也,而术欲不现”,可见在韩非的法治思想中并未排除人治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扩大了人治的重要性,让君主在统治阶段处于神秘而权威的地位。

3.极端的功利主义与现实瓶颈

韩非向来追求“验之实效”的价值,他所有的理论主张与法家思想都是围绕富国强兵而设计,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韩非注重实际效果,他对华而不实的言辞嗤之以鼻并称其为“世俗之言”,韩非这些极具现实色彩的言论在当时的动荡年代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他看来,外表上的修饰只是浪费时间和浪费精力,在《韩非子》中他曾提到,墨子耗费三年的光阴用木头制作了一只精妙绝伦,活灵活现的小鸟,但这只鸟仅仅飞了不到一天就坏了,韩非对此讥讽到:“华而不实,损其内实,夫宣其兵夺其主也”,他还提到出国买椟还珠与秦晋之好的故事。韩非如此一味的急功近利也不算简单粗暴的低级趣味,也许在那样的非常年代,现实压力过大使得人们别无选择,但现实往往也不一定受韩非功利主义的引导。

四、韩非思想传播对我国古代传播事业的影响

1.钳制思想文化的传播,导致社会信息的供需失衡

韩非继承了法家商鞅“民愚则易智”的传播控制理念,主张“禁心”、“禁言”以达到意识形态的统一。愚民即朴民,韩非提出“百里之内无戚”的建议,主张剥夺民众交往和言论自由,所谓“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韩非认为,民众的心智犹如婴儿,无知且愚钝,因而不足以应对外界纷扰,索性实施强制手段以便管理。为了便于统治阶级实行思想控制,韩非公然打压百姓思想文化的传播,甚至人为地削弱民众势力,他曾表示,养鸟的人若不剪掉豢养的鸟的翅膀,终有一天待鸟儿羽翼丰满之日,它就会远走高飞,无法再受主人控制。

2.信息传播的专制与垄断,导致封建文化专制

韩非法家所倡导的思想传播控制论,是适应当时动荡不安局势的需要,也是适应当时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为统治者提供一种“言必信,行必果”的统治秩序,保证集权统治的有效性,这种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法家思想“势”的体现,但正是这种旨在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和君王权威的思想控制手段,妨碍了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的传播。较暴力控制而言,这种思想文化的高压政策更为隐蔽与强制,甚至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欺骗性,使百姓民众受到欺压和蒙蔽,导致先秦思想传播的垄断性。

3.思想受控,影响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秩序的安定、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外在条件的依托,新闻思想的传播离不开信息的控制性,这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从某种意义上看,法家的传播控制思毋庸置疑的有利于保证君王的权望,以实现大秦一统和中央集权,但另一方面,法家这种严刑峻法的法制手段也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和思想的传播,不利于民意的表达,钳制了舆论的传播。韩非认为,耕与战是富国强兵的重要保证,至于思想意识形态与舆论传播层面,并不是改变国运当务之急需要处理之事,甚至可以采取必要的限制惩罚措施。在他看来,百姓只需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即可,至于诗书礼义与知识文化的传播则会扰乱民心民智,是一切邪恶与堕落的根源。这种强有力的思想控制,将我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遏制在萌芽中。

结语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权术大师,他一生立志报国却郁郁不得志,对此,后辈学者应当给予韩非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他的法治思想与专制制度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供奉先哲的神殿里,在高歌前贤的史诗中,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也应占有一席之地,他悲慨的灵魂从此不再孤独。

[1]黄春平,宇宗蔚.论法家的传播控制思想[J].深圳大学学报.2009(26)

[2]樊葵.先秦学儒传播控制思想刍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4(3)

[3]田木,韩非“法治”思想及现代启示[J].研究生法学.2014(4).

夏静,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新闻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韩非法家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韩 非(话剧)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社会治理中的韩非思想方法论探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知祸更需避祸
小小书法家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