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召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高校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和路径研究
李金召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本文通过高校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遵循的原则和路径的探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了思路。
高校学生社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原则 路径
当前依托高校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校园特定的文化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的主体,实现育人的目的。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就是借助物质﹑精神﹑制度这些载体,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多样化的活动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例,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去满足大学生人生价值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实现的重要价值目标。
坚持高校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多样性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取向。唱响主旋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深远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具有自发性﹑开放性及动态性,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就显得尤其重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学生,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通过开展内容翔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术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接受高校学生社团积极影响的同时,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
“一切群众实际生活的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邓小平说过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说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人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理论要赢得群众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疾苦,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学生的利益,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觉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为大众服务的,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说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意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大众化的理论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提高青年的理论水平和修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进一步挖掘理论的内涵,既体现了理论的实用性和说服力,又增强青年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价值。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相结合﹑与学生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引导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使青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贡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依托高校学生社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多样化﹑立体化和网络化的。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采取以下几个路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渠道﹑主课堂。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真正起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教育功能。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程度不同地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有的教师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在大学期间,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质。因此,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其非意识形态化。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去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让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给学生以理论熏陶,从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
(1)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电视台﹑墙报﹑宣传橱窗等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
电视广播和政府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大多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鲜活的教材。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与熏陶。学校要创造条件做好转播央视央广的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要把党报党刊订到学生班级,为学生读报提供方便,让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校园刊物是高校重要的大众媒介。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可依托这个平台,展开讨论,发表论文反映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和教育。
(2)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
首先,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广场咨询﹑知识竞赛﹑人文讲座﹑社科图片展﹑征文比赛﹑赠送图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的宣讲活动,以此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种宣讲活动,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以常人﹑常事﹑常理,宣讲这些理论的新发展﹑新成就,让大学生自发地产生新的体会和感悟。
其次,要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努力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讲队伍。高校应定期组织宣讲队伍,运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贴近实际的好形式,向广大大学生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当前的理论热点问题 ;学生理论社可邀请党政机关领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工委”中的老干部老军人等,他们有的有领导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有的有非凡的人生经历,请他们给学生讲理论﹑做报告﹑谈形势,对学生有新鲜感﹑权威性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高校学生社团要利用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主动地经常地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干部﹑老将军等给学生做理论学术讲座﹑经验报告﹑座谈会和辩论赛等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与宣传工作,既向学生讲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又介绍理论前沿,传播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舆论导向。理论越辩越明,学生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辩论,就会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和重要性。
(3)利用学校的展览馆﹑陈列室和荣誉室等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成果;
充分抓住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的有利时机,举办灵活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到来之际,高校学生社团举办各种相应的庆祝或纪念活动,使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进而净化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在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名著经典等标牌或雕塑,设置科学家﹑革命家等名人名家肖像,使其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洗礼,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实现平面媒体和网络空间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网络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网络宣传越来越迅捷﹑越来越重要,校园网络文化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普及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可依托校园网络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网络,占领网络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增强网络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其他网站的信息渗透功能,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网站,设立相关的主题网页或栏目;在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二是要为有关主题网站﹑网页或栏目及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推介学习书目。三要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开展开放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其中包括网上主体间的互动,以及网上与网下的互动,通过开设“学习动态”﹑“理论辅导”﹑“文章点评”﹑“专家在线”﹑“师生对话”等栏目,就学生学习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有关问答及讨论等交流活动。四要壮大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职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者。五是开发马克思主义网络游戏,填补马克思主义网游空白。在网络世界的今天,作为网民的大学生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家园。过去学术界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建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网络游戏的建设。在网络游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闲暇活动之一的今天,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网络游戏却迟迟未现。可见,马克思主义网络游戏的开发和应用应成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重要活动,又是进行健全人格和提升能力必要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和理论知识得以检验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感情,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社团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分散或相对集中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接受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识。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开拓视野,树立忧患意识,增强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感悟,并转化为自己思想意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纪亚光、王雪超:《大学生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2]明成满:《“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第1期。
[3]孙淑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因素”分析[J].文教资料,2009(29):158-159.
[4]陈俊亮.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和途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