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市温峤镇第三小学 (317527) 杨丽芬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永宁小学 (318020) 郑冠琦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浙江温岭市温峤镇第三小学 (317527) 杨丽芬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永宁小学 (318020) 郑冠琦
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点”成线促使别开“生”面的观点。“三点成线”是指创设课堂情趣,激活生命课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生命课堂;发展自我意识,落实生命课堂。同时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师可以运用导语设计、文本对话、课堂朗读、外加的生活元素来激活生命课堂;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放飞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自由,充分相信学生以保障生命课堂;在朗读中熏陶自我、在体验中调节自我、在争辩中实现自我,以落实生命课堂。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别开“生”面。
生命课堂 情趣 尊重 落实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关心较多的依然是课文写了什么,把课堂教学看成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过程。由此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表现在学生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做的不做或少做。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建立真正的生命课堂对改进语文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现行教材有着丰富的生命情感资源,教师只有把课堂当作生命活动的场所,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之光。
“情”就是有情感。无论教学理念怎么变,语文的本质属性和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趣”就是有趣味。教学应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体会到语文文本中有趣的因素,从而对语文产生喜爱的情感。因而,在课堂上创设情趣,无疑能激活生命课堂。
(一)导语设计要富有情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
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魏书生语)教师的导语就是要抓住文本中最具情趣的情节或细节加以渲染,用形象的方式,把一个事物或一个人说得妙趣横生,使课堂增加乐趣。
1.悬念设置法
悬念常常使人感到新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笔者常根据课题特点,刻意地挖掘蕴藏在课题中的疑问因子,让学生猜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见过的草地都有哪些颜色?”学生说有绿色的、黄色的。最后教师揭题:“可世界上还有金色的草地,那是为什么呢?”这样巧设疑问,让学生思而不解,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2.歌曲赏析
教学时,用一首歌曲引路,能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这是笔者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新课产生兴趣。一位教师上《月光曲》时,就先播放了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简介贝多芬的生平。歌曲导入法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
3.情节渲染法
教师可抓住文本主体中最具情趣的情节或细节加以渲染,用形象表达的方式,把一个事物或一个人说得妙趣横生,让课堂增趣。如教《晏子使楚》一课时,一位教师以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导入新课。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了晏子用智慧维护了国家稳定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胆想象法
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描绘的人和景。如学习《秋天的雨》,笔者这样设计导语:“在秋的季节里,有五彩缤纷的颜色,红红的枫叶飘荡着,金黄的稻穗弯着腰,橙红的橘子等你摘,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还可能写到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回答,描绘着自己所想象的秋天。这样的教学设计充满趣味,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文本对话要富有情趣
情趣教学中的“情趣”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情趣、教学设计的情境情趣外,最重要的还在于知识本身,在于文本本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情趣教学并不是把情趣的标签生硬地贴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上,而是从文字内部呼唤出真实存在的生命情趣,把它们融入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动中。
如笔者在教学《风筝》一课时,讲到“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时,问学生:“你快活地在上面写名字,你写了什么名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有的说:“这是xxx的风筝,它是最棒的。”有的说:“这是xxx的幸福鸟。”……此时此刻,学生感到自己似乎真的得到了风筝。
再如人教版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教到小柳树在自己长出细叶,不断炫耀自己时,笔者问:“小枣树,你想说些什么?”低年级学生的纯真对话让人印象深刻:“她有什么可以羡慕的,以后我还会结果子呢!”“让它先高兴着吧,看我们一定比它好。”这是学生最真实的反应。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有情趣!
(三)课堂朗读要富有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读。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
既然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那教师就可以用生动、富有情感的朗读来增加课堂的情趣。如教《秋天的雨》时,教师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想象着去闻闻梨的香味,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朗读活动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尽可能增加生活的情趣
语文教材中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会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产生更真切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形成角色意识,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表演它们之间的故事。学生表演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文本含义的过程。
笔者认为,只有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有丰富情感、有平等地位的个体,以尊重为保障,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少点拘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尊重学生,平等和谐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起点。为了使学生能在平等、自然、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常常采用下列方式来营造平等氛围。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时,用“你回答得非常准确”“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特别成功时,用惊喜的语气加以肯定,甚至表示想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大胆地说出来,好吗?我们都会帮助你的”来激励学生;当学生读书不熟练时,就让他再尝试第二遍;学生做得不够好时,会用“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仔细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到”来加以引导。学生受到鼓舞,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就会明显增强。
(二)尊重学生,放飞个性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会呈现出独特的个性。都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何况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呢?看过一篇案例,教师在教一篇描写乡村美景的课文时,
学生提出作者是骗人的。结果教师用自己的权威直接砍断了学生的发言。课后才知道,作者家旁边的小河早已变得很臭、很脏了。教师展现了自己的权威,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样的课堂,还有什么生命活力可言呢?
(三)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有一种尊重叫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就算是学生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最起码他拥有了努力的过程。相信学生,会让教师收获惊喜。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事例是,有一次,笔者请了一个读书不太好的学生读一段课文,他读得并不流利。笔者就试着问:“你愿意再尝试一次吗?我想你下一次会读得更好。”他一连尝试了三次,才对自己的朗读比较满意。事后,笔者发现他一连好几天都很积极地学习着。可见,相信学生,也许学生会让我们收获种种惊喜。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生命课堂的高层次表现是学生能寻找到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拥有自己的思维,能获得精神的自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一)在朗读中熏陶自我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学更要以读为本,在读上下工夫。朗读教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教材中那鲜活的文字是多么适合学生大声朗读!但朗读教学不能光为读而读,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生命的灵动。
不同形式的朗读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课堂上,我们要合理运用多样的朗读形式。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就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提升情感,帮助学生分清内容、层次时,引读就最为合适;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时,可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二)在体验中调节自我
在课堂中,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者。但我们不能忘记,教师只是引导者,无论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多么丰富、深刻,都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体验。体验是一种经历,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心灵只有在这个经历与过程中才能发育成长,谁也无法替代。
在《白鹅》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上台模仿鹅与狗争食的情景。学生最初的表演不尽如人意,台下的“观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告诉扮演白鹅的学生要“从容不迫地踏大步、从容不迫地吃”。在表演与狗争食时,“观众”又一次次地对“狗”提出要求,要“敏捷地跑上来,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扬长而去”。而“白鹅”的一个个鲜活的动作“伸颈去咬、厉声叫骂、昂首大叫”以及走路的姿势等更是在“观众”的高要求下,一次次地进行了改进。可以说,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生命状态是极活跃的。
(三)在争辩中实现自我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这个参与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而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由争论演变为辩论,在辩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辩论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辩论中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
在《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以“阮恒是不是自愿献血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为自己提出的观点找出有力的证据。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展开学习,投入自己的精力。整个课堂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芒。
在《中彩那天》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探讨:“爸爸需不需要这辆车?”其实这是个道德难题,父亲面对这么大的诱惑的确犹豫过,从文中“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可见他的确需要这辆车。探讨中,学生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笔者没有肯定或否定他们的任何一种想法,但是学生双方为了让自己的观点站稳脚跟,以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自己的证据去反驳对方,各不相让。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顺势而导,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有关句子,从父亲之前的“闷闷不乐”到“特别高兴”这一表情中去寻找答案。
生命课堂的根本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只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做到三“点”成线,语文课堂就会别开“生”面,焕发出生命之光。我们的理想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而是和学生一样也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感受着生命的快乐。这是生命课堂的高层次追求,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 窦桂梅.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J].沿海教育,2003(10).
[4] 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 窦桂梅.创造生命的课堂——课堂教学实录与赏析[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 刘慧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学周刊,2011(14).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