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0) 夏桂祥
强化实践操作优化课堂教学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0) 夏桂祥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 实践操作 感知 迁移应用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模式与效果。
感知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先决条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概括大多依靠的是事物的外观及其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感知、思考、概括、表达,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厘米和米”时,笔者以比较高矮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长度单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通过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深入认识长度单位。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动手量一量蜡笔、数学书、桌子、黑板的长度以及订书钉、食指和树木的高度,感知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最后,笔者让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的结果,使之建立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这样教学,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认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这里的探究性操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规律,巧设探究性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笔者先通过课件出示实例“5+8=”和“8+5=”,让学生观察,然后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随后,笔者引导学生猜想:“是否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都不会变?”接着,笔者让学生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验证猜想。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学生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各两个,问:“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怎样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笔者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进行剪、拼、摆、补、移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联系。最后,笔者者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共同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际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应用性操作能力的培养,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开展应用性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迁移知识,动手操作,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使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平均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专题,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如测量和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家人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超市某一肉类食品的平均价格等。
又如,教学“简单统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一周丢弃垃圾袋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制成统计表,并汇报自己的调查心得。通过调查、统计、交流、汇报,学生不仅深化了知识理解的层次,而且提高了自身实践探究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实际成效。
(责编吴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