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2016-03-03 17:26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225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2期
关键词:特质诸葛亮文本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225200) 沈 萍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225200)沈萍

阅读教学既要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更要从文本的特质出发,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框架,从而扭转学生僵硬、模式化的认知习惯,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特质,让学生整体感知;要细致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要让学生置换角色,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调整思维整体感知 细致指导 模式

成熟的课堂教学都有基本的模式。但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阅读教学应该选择不同的模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目的、对象、作用等维度进行思考,并科学选择相应的基本模式。否则,只能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之中,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一、依据文本特质,整体感知

文本初读感知环节,应有两项保底任务:即正确朗读课文,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和把握。于是,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指名逐段朗读,然后抛出千篇一律的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呢?”于是,在沉默中,总有一两个学生举手概括,加上个别学生的补充。几乎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如此。为什么长期训练,学生初步感知、概括文本的能力仍旧止步不前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梳理概括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发问,而没有丝毫的方法指导。学生也只在教师“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中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新授课的第一课时,应该以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依循着文本的特质进行思考,明确感知的内容和方向,形成感知的能力。

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一文时,利用概述环节,先引导学生思考“哪吒为何闹海“”如何闹海”“结果如何”三个问题,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将三句话进行串联整合,形成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感知。这种结合文本题目进行概括的方法,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起到了极好的指导作用。

只有基于文本特质的方法指导,才能引领学生在多次实践中积累方法,提升能力,促进学生把握文本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细致指导,形成朗读能力

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为了凸显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教师将描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语言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聚焦“轻轻地”“恭恭敬敬”“等候”等核心词语,并朗读感悟。但是,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时,却失去自然之态,显得机械僵硬,甚至有娇柔做作之感。

朗读时对重点核心词语的关注,应该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对核心词语的关注,必须建立在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否则,以孤立的视角关注文本,就会形成感知的偏离,甚至是错误。这种教学方法,会使中低年级学生形成摈弃整体、关注一隅的朗读陋习。

新课标对词语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能结合上下文进行体悟,能融入自身的生活积累进行领会。在上述案例中“,轻轻地”旨在凸显刘备不忍吵醒正在睡觉的诸葛亮,而“恭恭敬敬”则源自于内心对诸葛亮的敬佩。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其他人对诸葛亮评价的资料,让学生内心也涌动着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只有充分整合课文、原文、生活等方面的有效资源,学生才能在言意转换的起承转合中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达成自然表达情意的效果。这样,在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三、置换角色,表达真情实感

在教学《虎门销烟》一文后,教师慷慨激昂地渲染之后,要求学生表达“我想对林则徐说……”学生自然也极力配合,深情而慷慨地陈词一番,其豪言壮语满是空话套话。在面对正面人物的文本中,教师的这一设计几乎已经成为“必选动作”,而学生的言语表达也陷入了雷同之境。

“披文以入情”。看似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与文本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但总有隔靴搔痒、言不由衷之感。如何扭转这一司空见惯的教学弊端呢?可以让学生置换角色,真正有效地与文本进行融通,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振。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实际出发,借助角色体验,将问题转化为:如果你是参与围观的百姓,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还可以将角色拓展到外国商人、当朝政府官员等不同的角色……看似简单的角色转换,却能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心灵体验,并表达真感受、倾吐真感情。

儿童有着自身的认知特点,其言语表达也应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教师要以敏锐的言语感觉及时发现学生表达的成人化倾向,以角色体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考量人物角色的独特身份,从凸显言语表达的独特性,避免大一统模式的产生。因此,阅读教学既要有的一定的教学模式,更要从文本的特质出发,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框架,从而扭转学生僵硬、模式化的认知习惯,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2-041

猜你喜欢
特质诸葛亮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