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磊 王 江
(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区 山东荣成 264317)
问题搭桥、思维引领促进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
孙小磊 王 江
(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区 山东荣成 264317)
数学不应该是让学生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只有不断设疑激趣、做好问题引领下的驱动学习,通过问题层级递进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思考,做到知识内化、深化、逻辑建构与迁移应用,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做到深度学习。
问题引领 思维发展 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相关理论。数学不应该是让学生知道“是这样的”,而更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笔者蕴情景、变方法、提问题、巧活动、重参与、多思考、观表达、善引领,在知识整合建构与问题层级递进中,促进学生思维拓展与能力提高。
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笔者充分利用好助学单的助力作用,将助学单的诱思导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复习课的助学单分为“思维可视”和“好题分享”两部分。课前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圆柱与圆锥的有关知识,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补充修改,并选取一份较完善的助学单进行交流展示,最后根据交流结果和教师指导,学生再次对助学单进行补充,通过亲身体验完成了知识梳理和体系建构,夯实了深度学习的基础。在“好题分享”环节,学生将平时课堂上容易出错的题型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并精心设计了温馨提示。助学单的设计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有了选择的机会,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念头,使学生不可回避地进行深度思考。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喜欢问学生:同意吗?明白吗?做对了吗?细细品味,这些问题真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吗?在《圆柱与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你同意吗?同意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补充?”一系列有效问题的跟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李老师也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挥了“真问题”在整节课中的引领作用。
老师课堂的问题意识、语言风趣幽默以及追问生成的课程教学,会深深吸引吸引了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从7时到8时,过去了几个小时?”,“谁能再找1个小时?”,“你能找到2个小时吗?”,“时针走5个大格是几个小时?”,通过这些问题的步步引导,学生顺利得出结论:时针每走几个大格,就是几小时。问题的巧妙设计使得本为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时分的认识》,二年级的学生学起来也毫不费力。
通过问题的层级建构,通过递进式练习,借助问题浮桥建构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迁移内化能力提升与思维发展的螺旋上升。在教的《圆的周长练习课》时,笔者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基础练习——你会算圆的周长吗?深入练习——你能发现隐藏的规律吗?综合练习——你能让图形动起来吗?层次分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的练习题有相同之处,同时又蕴含着递进式的思维,在递进中体现着思考,题组中渗透着辨析。学生在解决不同变式的圆周长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探索规律,思维变得积极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真正实现了。
为体现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知识结构化、生成化,并让思维可视化,笔者总结编排了练习课《思维导图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整体构思是利用思维导图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审视题目、分析题干、列式计算、归纳总结。在分析题干环节学生用画示意图的形式,从问题出发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根据示意图“回头看”,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实现了思维可视化,整个解题思路跃然纸上。教学中笔者认为“画图策略”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而“思维导图”则能让学生实现结构化思考。为更好发挥思维导图的教学脚手架作用,针对“如何让思路更清晰”教学中笔者还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作业中的“便利贴”。学生把解决问题的线段图、示意图、思维导图画到便利贴上,贴在作业本对应题目的算式上,实现了思维可视化,老师不仅能够看到学生的答案,更能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让问题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这样学生从熟知的情景进入学习通道,通过情景承载的问题设疑导学,既情趣盎然,又可步步深入。在讲授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一课,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于情境中蕴含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赶海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口算的基础上,引出了笔算的方法。对于新知的学习,老师适时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为什么要数位对齐”的算理。学习了新知后,及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讲授《平均数》一课,通过四次套圈游戏比赛,在经历“相同人数同样水平直接比、不同的水平移多补少比以及不同人数想法比”等环节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自主体验、自发探讨,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意义,懂得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可谓“润物无声胜有声”。讲《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笔者努力用生活化情景问题“玩转”了26个英文字母,在不断的挖“坑”过程中,让“字母很抽象”变成了“字母真有趣”,“小朋友,你几岁了?”“11岁”“他说他11岁”,笔者再问一遍……在老师的反复追问中,孩子迟疑的说出了“a岁”这样的答案,下面的支持者不在少数,果真如此吗?在不断铺垫递进的探讨中,学生明白了“已知的数不用字母表示,未知的数用字母表示”。“他有多少根头发?”“a根”“我有多少根头发?”“b根”,秃头也成为了一种资源,“不同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一共有a人,小人有44人,大人有多少呢?”“b人”“除了b人,还可以怎样表示?”“a﹣44”“有关联的量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总之,“巧提问题 ,会把学生带到快乐探究之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拓展, 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一是让学生充分探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表面数学为深度挖掘;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想讲道理,关注本质让学生会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