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卫
(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山东荣成 264307)
问题驱动,引领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周大卫
(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 山东荣成 264307)
问题驱动任务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路径。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知识的引爆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设计有思维联系和思维含量的问题,挖掘问题中的思维因子,通过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问题驱动 思维引领 高效学习
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核心。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呢?“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设计有思维联系和思维含量的问题,挖掘问题中的思维因素,通过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创设角度新颖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世界的气候》新授课上,展示图片:人们穿着冬天的棉衣,在街道的洪水中搬运箱子。配以文字介绍:2009年圣诞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由于风雨来袭,南部强风引发水位上升,潮水高涨,因此出现洪水。“为什么意大利冬季会发生洪水呢?”这一情景,颠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学生急于寻求原因,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地球的自转》内容,设置情景:“小红的姑姑生活在美国纽约,她们提前约好晚上8点,她的姑姑给她打电话。小红晚上8点准时等在电话机旁,但是却始终没有接到电话。”为什么中国的时间和美国的时间会不一样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中国地理《气候复杂多样》一节,展示图片:二月份的东北,冰天雪地中人们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喝茶聊天;二月份的海南,却是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是二月份,两地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继续展示图片:新疆的民居,盆地中的小土房,平平的房顶而江南的民居则是小桥流水,房顶高高的、尖尖的。启发学生再思考:“这两个地区的房顶差别这么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二月份的东北和海南民居的对比以及新疆和江南民居的对比,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气温和降水带来的差异,引导学生更好的归纳地理特征。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复习课,用古诗创设情景,引出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唐明皇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荔枝来取悦杨贵妃呢?影响因素是什么呢?”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热情高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当中。
在分析地势对河流影响的内容时,提出“假如你是一名水电专家,从自然因素方面考虑,你会把我国的水电站安排在哪些地方?”要求学生在图上指出具体位置,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搜索相关知识,展开思维,来更好的理解地理规律。
深入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整合资源,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思维含量和探究意义的问题,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及师生互动交流,从而使思维更加深入,更加活跃,更加综合。
学生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利用这个工具,模拟一次军事演习,请学生来当指挥官。展示等高线地形图,设计探究问题:
(1)“假设现在A山头被敌军占领,我军现在的任务就是拿下A山,进入一个山区前,我们通常都要考虑安营扎寨。你是指挥官,你准备将部队驻扎在什么地方?”
(2)“第二天我军准备攻山,你将安排士兵从哪里登山?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通过积极而深入的思考,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在探究我国地势特点对降水的影响后,提出转折式问题:“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那么对我国的降水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通过假设问题,学生转变探究角度,思维进一步提升。
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分:“我们说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3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谁说的对?”这一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准确的形成了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地理概念。
有关河流汛期的问题:“生活在东部地区的人们都知道,干旱时农民盼望阴雨天气,而生活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在干旱时却盼望晴天,这是为什么?”思源于疑,由于产生疑惑而促使思维更加活跃。
欧洲西部自然环境部分,展示莱茵河繁忙的水运图片,让学生分析莱茵河水运发达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提示,达到对所探究问题在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建构起地形、气候、河流三大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迁移能力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落脚点。形成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之间的贯通和转换,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学习区域地理《俄罗斯》时,与日本进行迁移比较,工业方面:“日本与俄罗斯工业分布地区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交通方面:“日本海运发达,原因是什么?而俄罗斯的海运业与其漫长的海岸线相比,不很发达,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迁移、比对,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的区分两国在工业、交通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在掌握了影响农业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关知识后,展示美国的农业带、工业、降水分布图,设计问题:“分析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形成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提高了学生对新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问题的引领和驱动,使地理课堂做到了知识起点问题化、问题解决探究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思维度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思维习惯逐步养成,进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