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探讨

2016-03-03 13:22刘娟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内涵生活化

刘娟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跑马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探讨

刘娟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跑马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当在充分挖掘所教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到相关内容的实践教学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内涵”及“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围绕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内涵;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与快速发展,教师一方死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更快、更好发展的实际需求。新课改提倡教学要同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促进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显著发展。这就使得“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教育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恰当运用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的更好落实。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内涵”及“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就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学科教学活动置于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恰当运用能轻松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熟悉、亲切的学习氛围,在这一氛围中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更能借助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化认知与理解。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进而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具体落实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来讲,生活化教学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教学素材,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并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

二、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鉴于生活化教学之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广大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灵活采取不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以下为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总结的三种常见的实施策略,仅供参考。

1.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具备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并且,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更容易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相关的高效学习活动。教育心理学的这一发现表明,要想获取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又充满生机与朝气的教学氛围。这其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无疑是沟通师生心灵、密切师生双方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抛弃自身“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高高在上的角色与使命感,而应当尝试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与地位同他们进行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与交流。其次,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客观学习差异,既不能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是有意忽视,也不能一味地只关注优等生的进步;相反,要坚持“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准则,并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予以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最后,还要以生活化的语言向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与心灵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而是像生活中的朋友一样,帮助自己学习与成长。很显然,这一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2.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人教版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相对之前来讲稍显抽象化与复杂化,而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尚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抽象的学习内容与不成熟的思维方式之间就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强烈冲突。而这很显然就为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要想有效地改善上述不利处境,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有必要且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现实生活经验。因为在生活经验的辅助下,抽象的知识点会变得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学习难度也由此大大下降。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节内容时,笔者就精心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一:周末早晨,爸爸妈妈因为有事需要外出,需要你在家看家。可是,你和同学提前约好了要在8点一起去图书馆。这时,你会怎么做?

情境二:小亮暑假期间坚持勤工俭学,并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免费向路人发放楼盘广告。可是,由于疏忽,小亮误将价值三百多元的广告宣传页遗失了。按照之前同公司的协商,小亮需要向公司支付相应的损失。可是,若是他不向公司汇报的课文特点、抓住学生心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学得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2.创设情境,以情感人,在实践中创造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与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以初一上册《春》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

三、充分利用知识分块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美感

1.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通过美读,变无声为有声,利用音韵美把教材中美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通过朗读《醉翁亭记》,体会21个“也”字,把握舒缓的节奏与语气,感受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抱负,朗读《岳阳楼记》体会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通过美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加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美的熏陶。

2.以疑激趣,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例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伴乐欣赏了罗布泊的今昔情景:昔日的罗布泊胡杨成林,牛羊成群,是生命的绿洲,是人间的仙湖;而今日的罗布泊则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是死亡之所。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画面提出疑问,带着为什么的问题就会强烈地震撼学生,他们就会不再沉默,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起来。这种方法便是从无疑中教有疑,释了疑的。在现实教学中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3.记诵优美诗文,挖掘身边作品的美

在教学中,我除了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读身边的生活和自然,鼓励与引导学生去读黄岗山的高峻,天游峰的险拔,晒布岩的削壁,玉女峰的秀丽,大王峰的雄奇,九曲溪的缠绵……引导他们去读朱熹纪念馆的内涵,紫阳楼的历史,柳永的故居,闽北革命纪念馆的深沉……当学生寄情于武夷山水外,赞美山水的秀丽,欣赏字画诗词的内涵,抒写内心的感悟,在这意趣横生之时,学生在翻箱倒柜寻词语,抓耳挠腮找灵感,目瞪口呆赏字画的困境中,自然激发了提升自身素质的欲望、动机,不知不觉中早已提升了学生的眼光与水平。这时,你还怕记不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你还担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作者是谁,意义何在吗?你还担心学生的审美水平停留在幼稚的阶段吗?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教师除了处理好教材,潜心发掘美育资源外,也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做文章,力图使方法科学、实用、审美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以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美好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乐生于情,情源于境,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而有活力。

[1]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2]许飞,程毅荣.浅谈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J].课外语文,2014(16).

[3]张桂兰.静听花开 心育无痕:巧奏语文阅读课的弦外之音[J].语文学刊,2012(8).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内涵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挖掘习题的内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