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甘肃省镇原县东街小学)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刘娟
(甘肃省镇原县东街小学)
在课间,老师们偶尔互相诉苦:“某某孩子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舌干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听起来都是学生的问题,难道这里就没有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的问题吗?传统教学上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将所学内容写到卷子上,这样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成了学习知识的机器。那么怎样摆脱这样的局面,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绝不能忽视课堂引入,在课堂引入中,应该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在问题设置与适当的情境下,创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提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是否“首尾顺次相接”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接着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条按下列长度拼三角形,最好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
(1)7cm、6cm、10cm;
(2)5cm、6cm、10cm;
(3)4cm、6cm、10cm;
(4)3cm、6cm、10cm。
然后让学生汇报能拼成三角形的是哪一组,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成三角形,从而进一步再让学生探究:什么条件下的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若完全使用数学语言,容易让学生思维“疲劳”,因此多借鉴一些经验,在教学中引用诗文、编写顺口溜、编写谜语等,让数学的表达“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学习兴趣,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完《圆的基本元素》后,可以给学生出个谜语:五毛(打一数学名词)。面对黑板上大大的“圆”,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半圆),惊喜写在好多学生的脸上,有些学生甚至尝试着给圆的其他元素编谜面。第二天再引导他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效果极好。
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觉得最好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画面动感中学习数学。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抽象的教学便能具体化、清晰化,不仅有助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积极思考,优化学习过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直线”的概念太抽象,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或者拿一根绳拉直,做口头讲解。由于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出直线的特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更难想象出“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特征。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点”,“点”缓缓向两边延伸成直线,同时教师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的内涵。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形、色、体的变化,引入光、声的刺激,可以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难以分析,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电风扇、车轮等生活表象,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作为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让课堂“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熏陶,更是一种思维的激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应符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为一种有乐趣的活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更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快地上升成为理性认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能力。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以做到,但让每堂课都“活”起来,却非易事,这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下工夫,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