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冬芬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习作教学生活化,让作文更“好玩”
支冬芬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星期一的第一节课上,我习惯地翻开一沓学生的小作文,开始批改起来。一本、两本,咦,这是谁的本子?竟然写了不到四行。合上本子,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本子的主人——邓×。怎么会是他的本子?他向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呀!字写得端正,上课很认真,其他老师也都说他是个挺不错的学生,可今天,小作文居然写了几句话。心中不禁疑惑起来,重新打开本子,想从中去解开心中的疑惑,只见上面写着:今天老师布置了小作文,让我们自己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翻开本子,想了很久,除了做作业看电视,上学回家之外,我真的不知该写什么内容才是感兴趣的。这短短的几行字让我又陷入了沉思,怎么会这样?新课标是“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吗?如今,我也试着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拟题,结果怎么竟会事与愿违呢?我不禁感慨万分:教语文真的不容易!教作文更是难上难。
我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重又思考,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生活单调
早上七点多到校,然后是做小家务、早读、做操、晨会,之后便是三堂课。中午补差,订正作业,然后又是上课,处理作业。有时常常是顾了做作业,忘了上厕所。星期天,不是做作业就是看电视,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人独处的多,一起活动的少。大多家长对文化课的偏重,也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活动的时间与机会。
2.习惯了应试作文
我们教师习惯了命题,学生也习惯了,每到周五放学,总有不少学生会问:“老师,今天写什么作文?”现在,突然让他们自由选择。正如习惯了在笼中生活的鸟儿,突然打开笼门,让它自觅食物,自由飞翔,一时难免晕头转向,找不到方向。看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观察,自己去发现习作的题材,学生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而手足无措了。
3.缺乏发现的慧心
虽说如今独生子多,没有兄弟姊妹做伴,少了些生活乐趣,可学校中还是有很多同伴,并且学校生活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的慧心;老师也缺乏对学生生活积累的指导,缺乏引导学生对平常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1.激发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了学生有一段时间痴迷于“溜溜球”,于是我让学生把他们的溜溜球带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溜溜球,并且要尽可能讲出自己溜溜球的与众不同之处。之后,我又问:“溜溜球好玩吗?”学生齐声回答:“特别好玩。”“那谁能当小老师也来教教我?”这下,教室里可乐开了花,争着要当我的小老师,我请了两位同学让他们边表演边介绍,看到两位同学的表现赢得了我的大加赞赏,学生更热情了,我趁热打铁:“你们都想当我的老师,行,但人太多来不及。这样吧,你们用笔写下来,然后我就可以带回去,细细研究,好好学习了,怎么样?谁介绍的清楚,明白,我就向谁学?”第二天,学生带来一篇篇习作,有的介绍形状,色彩、结构;有的介绍如何玩法;有的写了自己练习的过程;还有的告诉我一开始学不容易,用他的经历鼓励我要学会不厌其烦,不怕失败。
2.引发思考,变“被动习作”为“主动倾吐”
在一次回家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作业特别马虎,只顾着完成任务,字迹潦草,词语写错,做一半留一半。我忍着怒气批改完,给每个学生打上分数。心想:得好好想个“招儿”治治他们了。于是,上课铃响了,我把练习册发给他们,并平静地说:“请同学们打开练习册,细细地看一看你昨天的回家作业,你得了什么成绩,应该吗?……这次回家作业的成绩作为一次考试成绩!”一听到要作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张大了嘴巴,颇有点大惊失色之意;还有的皱起了眉头,似乎在懊悔做作业时的马虎;只有少数学生偷偷窃喜,庆幸自己做得认真。看着他们的神情,我有些于心不忍,灵机一动,话题一转说:“细细回忆你昨天做作业的情景,如果把它与今天的感受真实写下来,并且起个独特的题目,支老师考虑重新为你的这次作业打分。
3.关注生活,变“统一指导”为“体验感悟”
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老师往往十分注重习作方法的指导,而忽略学生对习作的主动参与,因而指导的习作往往千篇一律,索然无趣。“十一”小长假过后的第一天早晨,天下着大雨,我早早来到学校。刚走进教室,班长连忙走过来着急地说:“不好了,支老师,我们班的《语文补充习题》全湿了,你快来看啊!我已经把它搬到讲台上了。”我连忙一看:糟了,本子怎会湿成这样?上面几本从头到尾湿了个透,拎起来沉甸甸的,再往下看,一大半的本子都不同程度地湿了。邓××急着看自己的本子,由于本子湿透了,一不小心就把封面撕坏了。怎么回事?还没等我开口,邓××就嚷开了:“我刚才进来,发现前面的一扇窗户值日生没有关紧,有一条缝,桌子上都湿了,补充习题就放在窗户边。”原来如此,由于台风的缘故,已经下了两天的大雨了,难怪会湿成这样。
事已至此,该如何补救呢?外面还下着雨,只能先放着了。晚上放学后,我让值日生把《补充习题》一本本翻开放在课桌上,但愿第二天会好点。可是,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有十来本严重的还是湿漉漉的,一时半会根本干不了,怎么办?忽然眼睛一亮,教室里无法一一摊开晾晒,何不让学生带回家晾晒呢?于是我把这一情况跟学生讲了,并叮嘱他们:“作业本已淋雨‘生病’了,有的还‘伤残’了,大家一定要小心呵护,轻拿轻放,回家再‘抢救’。”并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围绕“作业本湿了”这件事写下你的感想和你的抢救行动。
从学生的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习作源于生活,关注生活的点滴,学生就会产生倾吐的欲望。虽然这一次的错误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这错误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受到了启迪,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更深切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也许在多年以后,在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这个“错误”依然会成为他们美丽的回忆。
[1]潘海强.习作从生活中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莫玉香.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