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晶
(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九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孟 晶
(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九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对话”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对话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彼此相互接纳。教学不仅是师生间语言交谈,而且也是双方共同在场、共同参与和相互吸引的互动关系。对话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精神参与。
语文教育的对话主要由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蕴含着教育性的互相倾听和言说,是师生精神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共享世界的过程。
课堂是学生“对话交流”的主战场,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持久的对话交流兴趣。例如:上《看云是天气》一文,我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给学生讲后,设置诸葛亮为何能借东风的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回答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会发现天气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云的变化是天气变化的先兆,有的学生会发现诸葛亮借东风是因为他有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有的学生会提出现在的天气预报为何不准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云何去何从,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学生的提问、回答的对话中,课堂的容量,学生的思维训练肯定比硬记几个积云、卷积云的概念要强。这样的对话方式,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情绪异常饱满,教师只以旁听者身份参与,不作结论性发言,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大胆的说,各抒己见,形成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进行阅读对话的概念、主问题、活动的“脚手架”,以提供辅助阅读的知识、方法,教会学生提问题并进行整体性阅读,在活动中完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在体现对话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语文教师应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乃至“争鸣”,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进而真正将学习变成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我在上课时规定每一节语文课,必须从学生课前5分钟讲话开始。让学生上讲台点评或讲故事。学生上讲台,既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形式,也是给学生展示语文演讲才能的机会。但必须能让学生提前两天或一个星期准备,然后在研究性学习或课上讲一篇自己准备的心爱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不拘一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说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当一回语文老师,周周都讲,轮流进行,一学期将会有20——40篇中外名作被同学们讲析,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和学语文的兴趣。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写作教学的低效众所周知。对话教学理论虽然不是解决写作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对话式写作教学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以对话为原则,有意识地营造对话氛围,唤醒学生的创作意识,通过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写作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实现生命在写作中成长的意义,最终到达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的理想境界。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中,指导“沙子畅想”,先启发学生明确沙子,引导他们由沙子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海滩、沙滩、游泳度假的人、帆船、沙漠、骆驼、古代城堡……)继续引导他们可知道沙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有大海、西伯利亚、沙漠、高山等……,再引导他们沙子可做什么,一粒沙子呢?很多沙子呢?再如有词语如“一盘散沙、飞沙走石、眼里揉不得沙子”,人们为什么这样说?它们和沙子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经过讨论,从各角度总结出沙子的特点。如:(1)个体和集体:一粒沙子很小,可是聚集在一起都可以干大事,例如盖楼房等等:(2)平凡和伟大:因为沙子虽然不值钱,但它都能与其他东西结合创造出奇迹,如沙雕给人类的享受; (3)坚硬和柔软:一粒沙子是坚硬的,但是却组成柔软的沙滩;一粒沙子是柔弱的,可是如果添加粘合剂,就可以变成非常坚硬的建筑材料或岩石,无力可摧;(4)看独立的个性:在任何挤压下都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同流合污:(5)没有独立个性:随波逐流,不稳定,不堪一击;沙子满怀希望,带着梦想从山谷来,从河川来,历尽风蚀水琢,历尽相互磨砺,使自己变得美丽圆滑,使自己坚强独立,但是失掉了激情,忘记了梦想,相互间失去了信任,如一盘散沙。人生如沙吗?等等。最后请学生以刚才讨论对话的内容,自己随意选取一个最感动的角度写一篇作文。学生有的写成了美丽的童话,有的写成环境保护的报告书和说明文,更多的是从不同角度,结合沙子的特点写成了议论文。真正是异彩纷呈,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精神相互碰撞的过程, 让学生在本次写作训练中作文变得条理明确、感情真挚、追求独特感受、多角度观察、发挥想象与联想、有创意。
巴西教育家保罗·费莱雷认为,“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是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有了对话,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有了对话,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静态的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