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光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当代大学生“重走长征路”
陈宏光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2016年10月1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长征精神是一个榜样,先辈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部部英雄史诗。重走长征路,重新学习和体会长征精神对当下的大学生有永远的教育意义。[1]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品格的集中展示,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
1.理想如炬、信念如钢。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这个“大”,对于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来说,就是革命理想。悠悠长征史,就是红军以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奏出的时代精神凯歌;漫漫长征路,就是红军用硬如钢的坚定信念为地球系上的最美丽的红飘带。[2]
2.遇难而上、坚韧顽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基因。人民军队历来有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长征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演绎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观。
3.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问题,是长征精神的精髓。长征时中国革命从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其背后是党的思想领导的重大转折。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重大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战术的实施,都是中央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解决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成功实践。每一次重要行动和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把中国革命引向更大的胜利。[3]
4.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是长征精神的突出特征。人民军队历来强调团结、维护统一,坚决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长征中,红军将士更是以铁的纪律维护团结统一,无条件地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使全党全军凝铸为具有统一意志的坚强战斗堡垒。
5.依靠人民、患难与共。坚持在同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中发展壮大,是长征精神的鲜明特色。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同人民形成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为共同目标的命运共同体的必然结果。
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性质和状态。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他们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剧烈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他们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维护国家发展大局,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的提高,眼界更加宽阔,思想更加活跃,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加趋于理性。但是目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的主要表现有: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重权力轻重原则;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和集体观念;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等等。
1.信仰与忠诚
信仰和忠诚靠行动来诠释。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她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长征就被所有的红军将士赋予了这样的意义。大渡河铁索上匍匐前行的勇士,草地里用自己的身躯为队伍铺路的烈士,雪山上把石头装进口袋冒充干粮的战士,他们用鲜血、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心中的信仰,什么叫追随的忠诚。铸牢信仰与忠诚的理论根基。理论上的清醒,决定着信仰与忠诚的坚定。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领会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邓小平同志说过,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
为了教育广大青年不被“俘虏”,就要充分利用“两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学生确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占领政治信仰教育的网络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要占领这一阵地,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第一,需要建设以宣传正确政治信仰为主题的“红色网站”。第二,重视政治信仰教育的软件开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信仰教育。
最后,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自育模式。大学生自育模式是指在政治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由选择、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成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精神需求和品德形成规律出发,通过引导他们参与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过程而使其本身蕴含的主体性潜能发挥出来。
2.创新与动力
长征,充满着大胆创新的活力。被誉为“奇袭腊子口的红五连”有一个创新的故事。1935年8月,连队作为尖刀连担负“草地开路”任务。从毛儿盖到班佑,茫茫草地数百公里,草丛下暗流纵横,烂泥乌黑发愁,行走其间险象环生。怎么当好这个向导?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妙招——他们连夜赶制“路标”,写上“由此前进”,再画上箭头,逢岔路口、险要处就插上一个,让大部队沿着标识方向顺利前进。
路标指示方向,“路标精神”鼓舞前行。“革命先辈的创造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就是接过创新的‘枪’继续前进。”红五连连长石庆琦说。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创新更显得迫切。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改善学校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以上就是一些笔者认为应该做的。
3.责任与担当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牵引责任。目标的高远,决定责任的重大。红军长征,不仅是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战略转移,更是红军将士高举北上抗日旗帜、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历史担当。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大目标、大追求,才有长征路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跨越毛儿盖。这样的血性担当,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抒写得这般豪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烈与否,将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与他们自己的幸福成长直接相关。作为高校,笔者认为有如下措施:第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首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第五,以诚实做人、守信办事为原则。第六,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责任感。
长征胜利已经80年,她留给我们的,是融入我们血液的,那份信仰、那份忠诚,那份执着、那份担当。我们坚信,即使再过80年,后来有人追忆起前辈走过的长征路时,同样会记忆起我们这代人的信仰与担当。
4.艰苦与团结
美国记者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直到今天,长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习近平同志说过:“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时时刻刻地以长征中的革命先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艰苦奋斗,勿忘初心,继续前进。
[1]赵周贤,刘光明,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人民日报,2016-10-18
[2]刘亚洲,坚持不忘初心 接力走好强军兴军新长征路,光明日报,2016-10-20
[3]王永华,用长征精神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16-10-20
陈宏光,山西汾阳人,辽宁大学2015级中外政治制度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