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针杉
(大连市第八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反智主义
刘针杉
(大连市第八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刷朋友圈的时刻,大家一定见过各种:“神奇”的养生须知,“经典”的李白藏头诗预言,“不转不是中国人”,以及“马云说”。这些事物的存在,从广义上来说,是若干不同立场的思维,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狭义上讲,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即“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是个泊来词汇,又称作反智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这个名词的提出,首先在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于1962年出版的《论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该书描述了反智主义是如何贯穿于整个历史和”实用性的”美国文化,深入剖析了美国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说明教育,政治和商业等不同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矛盾。反智主义的本质在于细致地定义智力与知识分子,引导大众成为一个积极维护理性,正义和真理的价值的人。反智主义属于对社会对大众的反思而得出的社会理论学说,并不属于哲学范畴。
反智主义存在于许多国家、许多文化、许多领域、许多人群和许多层面中,以上任何一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广义上来讲,它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所以它无关褒贬义,它只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只是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反智主义为何存在?首先是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与知识分子和现存权威之间的矛盾,教育的缺失问题严重。然而,根源是知识分子、学界精英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纵观如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大多经商、从政,与人民大众这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再者,传说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根深蒂固,文化的对峙,导致伪科学广泛传播。以用当前社会贫富不均,教育科普不够,都会产生阶级矛盾而旨发攻击性。从另一方面看,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于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经验人人都有,这并没有什么稀奇。但是当一个人过度地依赖于经验,那么当他作出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于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而哪些才是思维,正确与错误更加分不清楚了。这时,感官的刺激代替了大脑,直觉代替了思维。
那么,反智主义具体以何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主要有这四种表现:一是对未知的恐惧,各因这种恐惧而产生的对虚假权威的盲从。这就是伪科学得以传播各深入人民的条件。三是对无能的愤怒,和因这种愤怒而产生对不劳而获的渴望。这种心态具体通过封建迷信,“教育无用论”“抵制外国货”传播。三是对攻击的热衷,和因这种热衷对基本逻辑的践踏,比如“地图炮”以及对女性的言论攻击。四是同时秉乘两种自相矛盾的理念,比如在以为名人成功靠运气的同时以为自己的成功是靠真才实学,或者在自己信仰伊斯兰教的同时以为佛教徒吃素是不会享受的愚蠢行为。
而近年来反智主义较多地表现为:“读书无用论”。反智主义者动辄就拿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辍学说事儿,或者举反例北大屠夫陆步轩。无论如何就是要证明读不读书无所谓,吉人自有天相,该成功总会成功,哪怕大字不识一个。不知何为概率,常用小概率事件论证自己的狭隘观点,并乐此不疲。殊不知比尔和马克辍的是哈佛大学,陆步轩的壹号土猪也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他们觉得成绩差只是因为不努力,而不努力只是因为努力没有意义。“寒门再难出贵子”成为他们不求上进的理由,认为读书学习不如早日步入社会摸爬滚打或者听几堂陈安之的成功学。动不动就是阶层固化和各种二代的阴谋论,张口闭口高分低能,硕士博士也找不到工作的遍地都是,小学毕业闯荡江湖照样可以轻松年入百万。
如何在社会上减少反智主义之风?宏观上来说,分歧与矛盾永远是存在的,否定和肯定是并存的。我们只能从客观辩证的角度去积极接纳并反思问题。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理性的思维。我们需要一个权威正确的声音去捍卫正义真理,来积极引导大众,这个声音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大部分人或小部分人的声音,而是广大学界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认知。反智主义是矛盾分歧的产物,并不是所谓知识和无知的博弈,也不是哪一方在立场上做出妥协。从微观上来说,一要提高个人修养,接受更为广泛的圈子中的信息,全面看待事物;其次,放平心态,推己及人,用理性代替过激情绪,避免走极端;积累适当的哲学知识,塑造道德底线,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强化个体意识,防止被煽动情绪,被人利用。然而最关键的是要加强科学文化建设,用正确价值观引领社会流潮,减少自媒体传播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社会上“反智主义”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