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迪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浅谈教育的社会功能
肖 迪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首先承担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 社会变迁 社会流动 社会功能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成为教育思想界的主要理论热点,是解决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对教育与经济的认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在反映和促使人们加深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上,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正像许多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人力资本理论同样有着显而易见的不足:凸显了教育的经济价值,没有在与教育其他功能的联系上看待教育的经济意义。[1]
具体而言,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这种转化作用,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显得更加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采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生产技术和工艺规程方面的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各种专门劳动力的再生产就越来越依赖学校教育,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在学校里通过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社会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同时传授给许多学生,使知识的传授达到高效率化。学校不仅是再生产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而且也能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因为现代的高等学校能够利用它本身学科齐全、人才云集、学术思想活跃、信息来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对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作出重要的贡献。[2]
近年来,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疾病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手术治疗是治疗急诊严重腹部创伤的主要方法,虽然能够控制患者病情,但是容易引发继发性创伤,患者在手术治疗结束后,容易出现诸如酸中毒、低体温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2],一方面拖慢了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增加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不少医学专家提出使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对急诊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治疗,临床研究发现,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可以避免常规手术曾经出现的弊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一方面依照社会生产的需要和可能再生产劳动力,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的结构、经济结构的改变,使之更加合理。如果说教育以往对生产结构、经济结构消极适应较多,那么,现代教育对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的消极适应性正在逐步减弱,积极地适应与改善生产结构、经济结构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强。这种积极地适应与改进,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劳动者的合理流动来实现。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早为人们所认识的教育社会功能。从历史发展来看,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传播思想意识和培养人才来实现的。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在阶级社会中, 任何一种教育总是要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体系,形成他们一定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品质,其目的是使人们从思想上去自觉维护和巩固某种经济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关系上的政治、伦理道德关系等。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社会化之外,还需要一批专门的政治人才。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就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责任。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和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具有活跃思想的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文化理性层次较高,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即以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来思考社会现实。
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要素,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教育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必须服从于社会文化的整体要求,社会文化构成了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只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但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人口学家的研究,教育与人口出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提高教育论。第二,普及教育论。第三,函数论。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着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教育对降低人口出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调查研究材料也表明,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呈反比关系。大学、高中、初中、小学程度的妇女的多孩比例之间大致呈1:3:9:27 的关系,即教育程度每降一级,多孩比例便增加3倍。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作为提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施优生教育,改善人口的先天素质。第二,实施出生后的教育,改善后天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因为儿童时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时期。[3]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关于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代表性的有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其创始人是斯宾斯(spence.D)和索罗(Thurow.L)等。他们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扩展并未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使受教育者大量失业,这说明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筛选理论认为,雇主总是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是,当他与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相遇时,他并不了解这些人的能力如何,尽管他不能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却可以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由于教育水平反映了求职者的工作能力,雇主便对教育水平较高者支付较高的工资。另一方面,人们也可根据教育程度——工资等级表了解不同程度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结合额外教育信号所需成本,做出适当的教育投资决定。
筛选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描述和解释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使大家看到了教育文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完善之处,重视了文凭的筛选功能;它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的新观点,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就业时获得比其他人更有利的地位;该理论还使人们认识到,职后的在职培训能提高雇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这些观点对于缩小各群体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号筛选作用,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Piore)、戈登(Gordon)、多林格(Doeringer)等。
该理论提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在这种劳动力市场中,雇员工作稳定,工作普遍较高,福利丰厚,工作和培训条件优越,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在这一劳动力市场中,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低,福利较少,工作条件差,易遭解雇。
人们期望改变个人现状、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不仅需要个人长期艰苦而有创造性地努力奋斗,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自古以来,这些途径主要有:从军建功、从商致富、务工谋生、读书做官。其总体格局延续至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然而,其中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4]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继承人,以保证并促进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才能有效地培育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由人类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而总结形成的科学原理,才能便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教育有其特定的结构、活动模式、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和各层各级教育系统。这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因此,我们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或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和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切不可无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轻率地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而另搞一套,否则,不可避免地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紊乱,甚至出现质量严重下滑,使教育改革或发展大起大落。
[1] 吴译, 张人杰《教育与社会》[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瞿葆奎《教育与社会发展》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连瑞庆.民《社会发展与教育》[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学院. 教育学基础》 [N]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