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水关中学 张丽平
浅论北宋时期山水画鉴赏
安徽省庐江县水关中学张丽平
宋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恢复,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推动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加上自宋太宗赵匡胤起,几乎各朝皇帝都有文艺书画的爱好,直接促进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这种风气也波及到民间,诞生了一大批各阶层及风格各异的画家,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北宋山水画笔法意境
北宋时期山水画主要继承五代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多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北方的山川林木,画风稳实雄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和郭熙。
李成(916~967)出身于一个高贵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善作诗文,气调不凡,为人磊落,胸怀大志。流传至今传为李成所做的《读碑窠石图》,即其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描绘了荒野冷寂之中一骑骡老人驻足仰观古碑的情景。占画面绝大部分的是寒林和石坡、蟠蜒曲折的古树、光秃宛如“蟹爪”的树枝,窠石嶙峋、花草不发,巨大挺拔的古碑矗立其间,读碑老人髯须飘拂、神情凝重,既使人感到外在形态的沉着坚忍,又体验到一种岁月流逝、凝固静寂的精神氛围。李成的雪景山水与他的寒林景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继唐代王维之后最重要的雪景画家。
另一位代表北宋山水画最高成就的是巨匠范宽(具体生卒不详,1023~1032时期尚在),生性宽厚,豁达大度,画法受李成影响最大,后期感觉一直受前人影响太大,于是一改旧习,长期留居太华山、终南山领略山川四时变化、风晨雨夕、雪色月夜,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终于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形式风格的山水画。其代表作有《雪景寒林图》和《谿山行旅图》,其山石的皴法被称为“小斧劈皴”,中景山的皴法被称为“雨点皴”或“芝麻皴”。绘画特点讲究笔法和意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观念和意味,使人感受到一种摄人心魄的神奇魅力。
第三位杰出代表人物就是郭熙(约1000~1090),其年少时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早年山水工致秀美,后期师法李成,万年时期继承李成的画风而又有自己的独创,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的水平。他的山水画理论,通过其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成为中国画学的重要著作,具体绘画作品《早春图》,其用灵活的线条、笔墨勾勒出严谨的山石树林结构,然后用墨湿勾淡染,淋漓滋润,以表现烟岚轻发,山光浮动的景象。
北宋绘画风格和唐朝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唐朝流行宗教绘画和人物画,而宋朝因为繁荣进步的经济和文化科学,繁忙喧嚣的都市成为宋代的社会景观,从而促使人们更向往自然,融于自然,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