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援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2016-03-03 07:31徐变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陕西广西文化

徐变云

(咸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陕西 咸阳 712000)

论“马援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徐变云

(咸阳师范学院 图书馆,陕西 咸阳 712000)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北战,为东汉政权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马援文化”在广西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与推崇,而在其出生地陕西和发迹地甘肃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依据马援人生轨迹,以陕西、甘肃、广西三个地区的马援研究为对比,用地域文化的视角解读“马援文化”地域性差异产生的历史根源,以期促进“马援文化”在陕西、甘肃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马援文化;西征;南征;区域文化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人。东汉名将,戎马一生,为东汉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因释放囚犯而避祸北地(治今甘肃庆城县西北马岭镇),遇赦留在当地经营畜牧,转而游于陇汉间(今甘肃临洮至天水一带),并发迹于此。[1]西汉末年,群雄割据,隗嚣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九年(33),光武帝拜援为太中大夫,平凉州。十一年(35),玺书拜援为陇西太守,镇守西陲,至十三年(37),西羌诸种万余人降汉,陇右清静。建武十六年(40),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十七年(41),马援于皖城[2]出发,南征交趾,“由湖南零陵溯湘江经全州而至广西兴安,经灵渠下漓江,顺流直至苍梧。由苍梧溯西江至滕县,从滕县逆北流江至容州,再从容州顺南流江达合浦。然后于合浦整军‘遂缘海而进'交趾”。[3]十八年(42)春,在浪泊(今越南东京州封溪县红河与苏厉江间)大败征侧。十九年(43)正月,平定交趾。二十年(44),班师回京。次年(45),伐乌桓寇,过雁门、代郡、上谷障塞。建武二十四年(48),马援南征五溪蛮,途径枳地(今重庆市涪陵区)。次年(49)春,于临乡(今湖南常德市)击破蛮兵,扎军壶头(今湖北崇阳县),病逝于此,时年六十三岁,实现了其“马革裹尸”的夙愿。[4]829-838

马援南征,开创了南征文化,“伏波将军”成为岭南人民的精神象征,至今余音不断,成为具有广西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近年来,学界出现了马援研究热,且90%以上集中在广西学者群中,广西先后两次在防城港召开马援研究学术研讨会,“马援文化”已成为广西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运用地域文化研究理论,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马援出生地——陕西、发迹地——陇右、成名地——岭南为研究中心,探究“马援文化”在这三个地区呈现出的差异化表现及形成原因。

1“马援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马援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促进民族发展与融合的民族英雄。[5]马援逝世后,在广西受到了历代人民对他的敬仰与崇拜,带有浓郁的伏波文化特色;在陕西,“马援文化”由古代的政治稳固、疆土统一的政权需求,演变为今天的海外马氏后人祭祖、寻根文化;在甘肃,马援文化现象涉及不广。“马援文化”在三个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

马援墓,位于陕西扶风县,《扶风县志》载:“汉伏波将军马援墓,在县西七里伏波村。”马援墓在扶风县城关镇的东、西伏波村之间,坐北朝南,墓冢呈覆斗形,南北长28.5米,东西宽25米,高6米,南侧有三座石碑,从东向西依次为:“汉伏波将军马公墓”碑(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立)、“世祖伏波将军马公援墓”碑(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立)以及“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援墓”碑(1983年立)。又有古恒州城隍庙(在今陕西周至县),建于北周天和二年(567),把马援奉为城隍,在“伏波殿”供奉。唐以后历代名人如苏轼、包拯、高文举、康海等,都曾亲临终南,前往城隍庙祭奠过马援。此外,清代在陕西咸阳市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建有马援祠,用以纪念马援。

马援曾任陇西太守,甘肃一带是其发迹地和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但马援在此地却影响甚小,仅有一些地下文物证明其曾在此活动过,如甘肃礼县马河村马氏,家谱显示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代,近年该村出土了大量东汉器物。可以说,该地区在“马援文化”研究方面几乎空白。

马援崇拜主要存在于广西漓江、西江、左右江流域,两广、海南环北部湾沿岸地区及湖南湘西地区,云南、四川也有零星分布。[6]马援崇拜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数量庞大的伏波庙的建造。自东汉至清,伏波庙的数量不断壮大,据滕兰花《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地理分布与历史记忆》一文统计,清代岭南地区伏波庙有51处,其中广西36处,广东15处。现存最完整、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横县伏波庙,始建于东汉建初三年(78),建庙的初衷是因当地水急滩险,民众把马援奉为大神,镇水怪,保当地人平安。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伏波诞辰日都有伏波庙会,香火延绵至今。以伏波命名的山川、湖泊和地名也遍地都是,如广西的伏波洞、伏波山等。

马援征交趾班师回京时,曾留下部分官兵驻守岭南,这些人被称为“马留人”。他们都是当地人,愿意为东汉政府守卫边疆。“马留人”在此繁衍生息,马援精神亦代代相传。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寿冷岸南,有马文渊遗兵,家对铜柱而居,悉姓马,号曰马留。凡二百余户,自相婚姻。……铜柱寻没,马流人常识其处,常自称大汉子孙云……马人今已零落,而钦州之峒长皆黄姓,其祖曰黄万定者,青州人,初从马援征交趾,有功,留守边境,后子孙分守七峒。至宋,皆为长官司,元时以贴浪峒长黄世华有讨贼功,赐金牌印信。洪武初年收之,仍为峒长。其在时休峒者,祖曰纯旺,亦马援战士。永乐初,时罗峒长以事被革,移纯旺孙贵成守之,其如昔、博是、澌澶、■山、古森五峒,亦皆以姓黄者为长,盖皆万定后裔,马留人也。然黄氏繁盛而马氏衰,亦独何欤。”

马援崇拜的另一表现便是当地民众对其所立铜柱的崇拜,及历代朝廷赋予铜柱的政治内涵。铜柱,最早见于西晋张勃的《吴录》。清《横州志》云:“马援平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其铭文‘铜柱折,交趾灭'。”关于铜柱是否为马援所立,学界存有一定争议,但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四海统一、巩固边疆的目的,都把铜柱上升为一种政治象征,唐以后不断重建,“自汉代马援‘立铜柱'以彰功绩、定疆界,后世多有颂扬和效仿”。[7]铜柱有三层涵义:一是代表统治者对疆土统一、四海归顺的渴望;二是作为领土边界的标志;三是代表民族融合、边陲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明人黄佐诗曰:“高滩危石锁崔嵬,长夏风烟午未开。南海楼船从此去,中原冠冕至今来。武陵一曲风尘静,铜柱孤标日月回。千载伏波祠宇在,汉朝何处有云台。”[8]4186

马援精神在后世的传播中,上自朝廷,下至百姓,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成为历代文人借以抒怀和吟咏的对象。而流传于马援南征所经广西、湖南、重庆等地的众多传说,也形成了独特的马援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成为当今“马援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援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原因

“马援文化”在陕西、甘肃、广西地区的传播明显失衡,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百姓对马援所代表的汉政权与汉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关,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王莽末,四方割据,隗嚣据军事重地凉州,称雄陇右。他器重马援,任其为绥德将军,并与马援共同决策。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马援归附光武帝,曾言:“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后隗嚣妄自尊大,渐生谋反之心,马援劝说不成,受命于光武讨伐隗嚣。马援西伐隗嚣,虽是正义之师,但因其曾依附于隗嚣,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层面上有背弃旧主之嫌,故其在凉州的影响颇不如岭南地区。

其实,马援在陇西也是政绩斐然的。他治陇六年,置长吏,开水利,建城郭,发展农牧业。武都参狼羌叛乱,马援围而不战,使得陇西兵戈渐稀,陇右清静安宁。因此,东汉人朱勃称赞其“奉诏西使,镇抚边众,乃招集豪杰,晓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遂救倒悬之急,存几亡之城,兵全师进,因粮敌人,陇、冀略平,而独守空郡,兵动有功,师进辄克”。[4]847郦道元《水经注》亦云:“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粳稻,而郡中乐业。”[9]321

马援的西征与南征,从政治视角看,都维护了边疆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地方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二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马援文化”南北接受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一,马援西征游牧民族,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著名的一次,早在汉武帝时就不断派兵镇压匈奴叛乱,卫青七击匈奴,霍去病六击匈奴,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其二,陇西地区社会风俗与岭南迥异。汉景帝时,把前来归顺的西羌部落迁居在陇西郡中,与汉人杂居。汉武帝时,为了便于管理,迫使西羌西迁,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西羌生在草原,长在马背,善于骑射,经常与匈奴勾结,屡屡侵犯西北边陲。他们带有攻击性,不安于现状,对于汉政权与汉文化的认同有别于岭南百姓。

马援对广西的贡献后人无人能及,“秦汉以降,凡到过广西的古代将领,能对广西古代社会民间影响之深、地域波及之广,竟无一人能超过东汉名将马援”。[10]广西地区的百姓对汉政权与汉文化是非常认同的。马援南征,得到了当地百姓和骆越族人的拥戴与帮助,广西地区至今仍流传着班夫人捐粮助马援平叛二征的故事。其事迹凝聚着百越先民对国家的认同与忠诚,也记录下了汉越民族团结、共同维护边疆的行为。[11]马援平定二征军队中,就有一万多骆越兵。他们服从汉政府的统治,拥护马援的领导,叛乱平定后,作为驻守军队,为东汉王朝守卫边疆。南征胜利,马援犒赏士兵,“吏士皆伏称万岁”。在区域管理方面,马援并没有削弱骆越族人的权益,而是利用他们管理当地,深得骆越上层管理者的拥护。另外,马援南征历时三年之久,沿途修建郡县,参照汉律修订法律,治理城廓,凿渠灌溉,推广铁器牛耕,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该地区封建社会的进程,对岭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来说是一大进步。因此,马援在广西得到各阶层的拥戴和维护,他们肯定马援的功绩,把马援崇拜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度,创造了个人精神千年不灭的奇迹。

总之,马援西征与南征,在陇右、广西两地的做法相似,而结果却不相同,这与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且马援南征正处在其人生的高峰期,所到之处威名远扬。班师回京后,马援的声望更是达到平生的顶点,以至于次年征乌桓,“乌桓侯者见汉军至,虏遂散去,援无所得而还”。这也是造成“马援文化”区域接受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马援进入仕途之后,治理陇右六年,平定岭南叛乱三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渡过的,相较之下,其在家乡陕西的时间则甚少,对家乡的贡献也颇为有限,这应当是“马援文化”在陕西研究力度不足的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原因,当与马援死后悲剧密不可分。马援死后,因生前得罪权贵梁松而受到其谗言诬陷,光武帝大怒,收回马援“新息侯”印,“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几经上书诉冤,才得葬故里。直至建初三年,汉章帝为马援平反,追谥“忠成侯”,其冤情才得昭雪。这是马援精神在其家乡传播不广的主要原因。另外,自秦统一六国至唐末,西安、咸阳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英才辈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比比皆是。马援生平事迹与人格精神,不足以成为该地区文化的主流,很快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咸阳地区帝王将相陵寝分布广泛,历史遗迹众多,扶风马援墓与杨陵马援祠只是其中很小的组成部分,它在陕西的影响,仅仅是海外(如台湾、马来西亚等地)马姓族人朝拜祭祖的宗族圣地而已。可见,马援在陕西虽然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祭拜,但始终不如他在广西的地位高。

综上,“马援文化”在陕西、甘肃、广西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甘肃地区几乎空白,陕西地区研究较弱,90%的研究集中在广西地区的地域分布特征。这种区域性差异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其中,区域文化差异是重要原因,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是关键因素,马援在民族区域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决定要素。无论如何,马援西征平羌维护了陇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南征交趾促进了中原王朝与岭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技术交流,功不可没,期望“马援文化”研究在陕西、甘肃等地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1]张文才.略论东汉名将马援及其在军事学上的主要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2010(2):110-113.

[2]宗玉磊.马援征交趾出发地点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8 (6):95-96.

[3]施铁靖.马援南征“分兵进交趾”质疑——与滕兰花博士商榷[J].广西文史,2010(2):55-58.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施铁靖.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J].广西民族研究,2005(3):153-162.

[6]杜树海.神的结盟——广西漓江上游流域马援崇拜的地方化考察[J].民俗研究,2007(4):113-118.

[7]王元林.马援铜柱与国家象征意义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7-90.

[8]谢启昆.广西通志·建置略二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9]郦道元.水经注[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10]施铁靖.马援在广西[J].河池师专学报,2003(3):40-45.

[11]滕兰花.从广西龙州班夫人信仰看壮族民众的国家认同——广西民间信仰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11(3):60-66.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Mayuan Culture”

XU Bianyun
(Library,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General Ma Yuan,also styled“General Fubo(one who can conquer billows)”,who had fought on many fronts,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Mayuan culture”in Guangxi has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and respected,while the research of“Mayuan culture”seemed scarce in his birthplace Shaanxi as well as Gansu Province,his place of fortune.Based on Ma Yuan's life path,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 study of Ma Yuan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Shaanxi,Gansu,Guangx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an interpretation is made of the cultural regional differences arising from the historical roots,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the culture”in the area of Shaanxi and Gansu.

Mayuan Culture;westward conquest;southern conquest;regional culture

K234.2

A

1672-2914(2016)01-0019-04

2015-12-08

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1XSYK343)。

徐变云(1981—),女,陕西大荔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

猜你喜欢
陕西广西文化
广西贵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