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学文而思史,再现语文活力
◎李 玲
作为人文学科,历史与语文的关系密不可分,语文的人文性就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应加强历史与语文的联系,将历史文化知识恰当地应用于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科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潮流。2009年出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有大语文观念,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方面”,其实这就是五年制高职语文(以下简称“语文”)的一种跨学科教学趋势。另外,新课标还明确要求学生要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辛勤智慧的祖先们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这些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教育的方式代代相传,在当前众多的学科教育中,担负着传承历史文化重任的是语文教育。而且同为人文学科,历史与语文的关系愈发密不可分。在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祖先们比较早就意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道理,这也足以说明历史知识在每个人提升人生修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家生平、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每一方面都和历史息息相关。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文史结合的经典作品。由此,我们需要加强历史与语文的联系,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将历史文化知识适当地、适时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使历史文化知识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知识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贯彻始终。如今,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进,这不单单是一个教育改革的口号,更应该是包含着丰富内涵的一种教育思想。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态和基本国情决定了很多企业和单位用工过于注重员工的专业技能,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大部分人都认为,职业院校就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学校,自然而然地就放松,甚至是放弃了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尤其是历史这些小学科教学更是被冷落一边。大家普遍认为,学生只要专业技能掌握得好,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根本用不着花时间去学习历史这类副课,导致了目前大多职业院校不开设历史课的现状。事实上,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不高,根本上就是缺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果开展历史教学正好能弥补这一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文化的浸润、思维的拓展和人格的提升。但如果没有历史课的支撑和补充,语文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文史结合也正是保证语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佳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语文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语文课也应该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在语文课教学中适度讲授中国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和世界文化,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或多或少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要首先树立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活动,提升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将他们“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从而多方面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况且,语文本来就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这些都需要丰富教学内容的支撑。另外,新课标也有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事实上,伴随新课改的深入,更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程资源”,而历史学科中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不容忽视。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说:“在现代的语文教材中,文章的写作时代、作家的生活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建筑、器物等等,几乎无不涉及历史内容,因而也就经常需要借助历史课程的知识配合。”历史素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课堂导入阶段引入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调动起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文本阅读教学中适当补充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文教学中恰地采用历史文化素材,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和视野;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利用历史文化知识,拓宽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交流和表达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有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它还强调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主要体现就是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可以这么说,历史文化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体现。语文和历史都属于文化,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信仰缺失、急功近利,精神家园空虚荒芜,因此,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文化知识正是塑造学生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良药。而且新课标也强调,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注重吸收人类文化精华,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就凸显出来了。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作品,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多,其中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尤其是诗词和文言文所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教育与选官制度、服饰与饮食文化、音乐、称谓、社交礼仪等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深入挖掘人文价值,拓展语文学习空间,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尤其是通过与历史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陶冶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历史文化魅力,并将这些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培养健康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表情,那是最基本的。”因此,搞好单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打破学科界限,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尤其要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接受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江苏:江苏省教育厅,2009.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杜惠洁、(德)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08).
[4]康毕华.浅议历史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金满银.历史文化知识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刍议[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6]张超琳.在职业学院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J].今日科苑,2010,(08).
(李玲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 2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