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闻礼艳
有的放矢,打造小学数学课堂“讨论进行时”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闻礼艳
合理有效的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精选讨论问题、适时启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三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以期能营造讨论氛围,优化讨论过程,使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数学 情境 问题 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而课堂讨论也随之成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方法,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核心内容。讨论与讲授不同,讲授是向学生传递信息,讨论则是争辩、思索、探究,是一种双向的积极学习活动。讨论都是由问题引发的,但没有现成的思路可循,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做出分析和归纳,再做出反应,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因此,合理有效的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就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略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讨论都是由问题引发的,要使讨论达到效果,就必须精选问题,只有能够激起学生多向思维的问题,蕴含创新价值的问题,才值得让学生去讨论。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精选出具有争辩和思考价值的讨论问题,比如容易混淆的教学概念,或是解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发“讨论欲望”。
例如,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有一例题如下:一斤苹果24元,如果买12斤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12×24,在计算时,先让学生采用旧方法计算:将12拆分成10+2,即24×10=240,24×2=48,240+48=288,但在教学笔算方法时,部分学生只能记住笔算的算法,而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却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笔者让学生针对其算理进行讨论,弄懂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什么要将第二个积的末尾数与十位数对齐,为什么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通过讨论,学生抓住新旧算法间的联系,讨论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原理和根据。
好的讨论“主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讨论氛围,经过思维的碰撞、交流后,学生对笔算的算法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讨论的过程中,必须要求每一组学生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认真对待讨论,增强民主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面对一些开放性讨论题时,往往考虑问题比较单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抓住时机,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启发、点拨,这不仅能避免学生在讨论中凑热闹、走过场的现象,也能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讲完新课知识点后,有教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巩固新知,有一习题如下:15÷3的被除数加上45,要使商不变,那么除数3应加上几呢?在讨论中却发现,有的小组成员低头沉思、合而不作,不知从何处开始讨论,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由浅入深地适时启发: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被除数加上45后扩大了多少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一步步地适时启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学生展开讨论后,教师需要细心留意,巡视各讨论组,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或是对于需要引导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启发和点拨,深化讨论结果。
讨论不是放羊,离不开教师有序的指导。在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甚是活跃,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混乱,很难达到预期的讨论效果。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指出讨论中的优缺点,做出总结。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合理优化讨论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讨论后在进行汇报时,有小组在说道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故意放大声音用质疑的口气重复了一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就有其他小组的学生提出质疑:“他说的不对,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两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高潮,学生的思维陷入矛盾之中。这时,我引导学生分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两种情况去考虑,一下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最后一致得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相等时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可见,教师适时介入、参与讨论,注意捕捉有用的信息,激发组与组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思考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讨论是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力的综合体现,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选择好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适时启发,注重引导,那么,课堂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1]沈艺华.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4.9:118
[2]何金凤.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都市家教.2014.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