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6-03-03 04:20刘云飞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陶艺课题素养

● 刘云飞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是我校承担的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2年4月立项。课题实施四年多来,在“博爱兼济天下,奠基幸福人生”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展开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办育才学校初期就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教育”。20世纪初,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作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2014年开年之际,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我校践行陶行知先生艺术教育观,针对残障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各种艺术社团活动,吸引大部分学生参加,加大艺术教育普及力度,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同时,残障学生身心得到有效康复、发展,具备了对艺术基本的感悟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精神生活。学校还发现了一批艺术方面的特长生,展示了学校素质教育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研究内容和思路

首先,基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优化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我校明确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艺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整合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改变技术训练的现状,把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容。进一步转变艺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观,强调教师自身艺术人文修养的提升以及陶行知先生“以爱育人”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其次,基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组建和开展艺术社团活动。营造学生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再次,基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构建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智力和身心全面发展、弘扬民族文化重要渠道。对于学校而言,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艺术文化活动,有利于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构建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

我们对课题研究准确定位:一是确立艺术教育理念。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课与社团活动,重在培养残障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二是确立学生立场。艺术教育以特殊学生为对象,要运用艺术康复疗法,致力于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协调平衡地得到发展。三是确立教师角色,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者,要提高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提高教师组织艺术教学的能力。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立足实践,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营造艺术教育氛围

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教师对艺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积极争取社区、家长对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让社会和家长了解艺术特色教育对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作用,由此大力支持学生参与艺术活动。

(二)引进外援,强化艺术教育队伍

要搞好艺术教育,必须有一支学有专长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在校外挖掘师资,将器乐、舞蹈、陶艺、戏剧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充实到我们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来。

(三)立足课堂,优化艺术教育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强调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反对机械重复,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发起全员学艺术的号召,听障部的学生要求每人学好一种艺术本领,达到人人会表演,个个有特长,以此强化艺术教育;培智部80%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

(四)组织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特长

我们坚持在活动中求发展,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出成果,组建了合唱、舞蹈、陶艺、儿童画、戏剧小品、鼓乐、手工等艺术社团,培养特长学生。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积极创作,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

(五)搭建舞台,展示学生才艺风采

学校每年举办有特色有主题的“博爱校园艺术节”。活动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教师仅仅只是他们的“艺友”和“指导者”。学生在艺术节里,载歌载舞尽情欢唱,写字作画展示才艺。

(六)创设环境,开发艺术教育资源

校园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门“隐性课程”。我们大力推进校园艺术化,同时,创办艺术工作室,如陶艺室,经常向学生开放,日常展出学生的优秀陶艺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

三、研究成效和影响

我们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音乐、舞蹈、器乐、美术、陶艺、手工等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环境创设为载体,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以艺育人”。学生们在长期的艺术社团活动中,不仅掌握了一项以上的艺术技能和专长,而且在艺术学习中锻炼了意志,发展了智力,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自信心,这些心理的品质还有效地向其他学科迁移,促进了各科学业成绩全面提高。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的艺术实践活动,并纷纷取得好成绩: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学生表演的“狮灯舞”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第六届江苏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小品《三个和尚新传》荣获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小品《抬驴记》荣获江苏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从陶艺社团走出去的钱琦同学,现为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不仅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作品更是在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谢超同学在学校就是书画社团的骨干,在长春大学油画系就读期间,创作的油画《我的大学生活》入选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并获一等奖,多幅油画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

课题研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艺术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了“以艺养师”。课题的开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立体互动的文化磁场,教师置身其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教学过程,最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本课题的主持人马瑞琪校长,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市教科研优秀个人”,主持或参与省市级多个陶研课题研究,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陶研先进工作者”;课题组成员陈素琴老师,更是将班主任工作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成绩显然,在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特校教师”“宜兴市教书育人十大标兵”等等。

课题研究根本上加快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进程,打造了办学特色,实现了“以艺兴校”。

猜你喜欢
陶艺课题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