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刘永源
高校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浅论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刘永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给予大学生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受到社会、家长、学校的关注。作为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必须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辅导员工作。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1.适应能力差。
作为刚刚从紧张的中学学习中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学生比较依赖长期生活的父母家人和原有的生活环境,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和学习适应问题。刚步入大学,由于专业选择跟专业兴趣不一致或者是其他原因,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并因之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孩子比较难以独立地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也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症状。甚至敌对对待大学生活、个人意志颓废消沉,严重的甚至存在轻生的念头。
2.人际交往能力差。
大学时代与中学时代不同,可以说,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作为大学生刚开始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中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陌生感,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同学间地域、经济背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差异,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这使得学生们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轻则不能合理健康地处理冲突、不愿与人交往,重则产生自闭倾向甚至罹患抑郁症等。
3.缺乏正确的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多集中在18~22岁,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的发育,内心也产生了许多变化,然而这些高校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内心懵懂,对待爱情多表现出草率、冲动、迷茫等情绪。谈恋爱较为盲目,很多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对待爱情不够真诚。有些大学生把爱情当成消遣,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才谈恋爱。还有些大学生因为爱情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或者因执着而常常无法自拔,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学习和恋爱之间的关系
4.不健康的网络行为。
当大学生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校园之后,大学期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陡然增多,高考的紧张一下子放松下来,很多学生容易迷失于网络中。很多学习散漫的学生通过上网来填充自己无聊的大学生活。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从心理上对网络存在依赖感,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在上课时萎靡不振,但在上网时精神亢奋,他们的情绪由于长期陷于网络之中容易波动,甚至产生抑郁、孤僻等性格,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具体问题上,应当根据学生需求,将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针对以上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完成角色转变。
刚踏入大学的门槛,高中毕业生生活能力、自学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欠缺,各方面离真正的大学生还有距离。新生容易产生适应性障碍,这是一种因不能迅速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高校对刚进校园的新生进行全面的入学教育和心理疏导。辅导员在这一时间作用很大,辅导员老师除了给新生建立干部队伍、建章建制外,更应当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高年级党员、班干部带领新生,使他们能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2.争夺网上净土,建立良好的网络学习风气。
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学习不同,更注重灵活性和实用性。一些学生到了大学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要么对考试有恐惧症,要么就放任自流,沉迷网络游戏。对此,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切实关心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树立学习榜样,并突出重点,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准入考试等经验,可以由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或后进同学传授经验,切实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使得学生克服学习恐惧。任课教师也要与辅导员老师相配合,积极正面地引导广大学生。将单纯的娱乐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电脑知识、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将电脑和网络知识化为己用,如查资料、做论文等。同时,各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合理利用网络,将高校的电脑设备和网络利用起来,开设“绿色网吧”,配备老师值班指导,延长开放时间,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
3.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很多自私孤僻,缺乏责任感。这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辅导员必须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特别是学生恋爱问题,了解学生的心声,加以重视和引导。开设相关课程,并与团体辅导、个别交流等方式相结合,让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切实掌握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1]冯卫梅.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
[2]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7(3)
[3]罗泽如、邓国英.如何基于辅导员角色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J].中国电力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