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玲 刘 影
(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九年制学校)
快乐课堂下的小学语文实践
杨艳玲 刘 影
(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九年制学校)
快乐课堂侧重于打造愉悦、轻松、灵动的课堂,是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是突出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富有学习情趣、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运用五步教学法:问题情境—观察探究—交流研讨—归纳提炼—变式训练。基于此,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快乐课堂;教学实践;交流研讨
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各种教学改革纷繁复杂,种种课堂层出不穷。人文课堂、阳光课堂、活力课堂、本真课堂、生本课堂、智慧课堂、快乐课堂……在这些课堂中都有共同的目标理想、普适的价值追求,在基本理念上都是一致的。在目标上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在方法上都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但又各有改革创新的重点,本真课堂强调真实、扎实、朴实;阳光课堂强调开放、活泼、热烈;生态课堂强调个性、活跃、生成;人文课堂强调人文教育、人文关怀;智慧课堂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强调教学过程有思想、有文化。
快乐课堂侧重于打造愉悦、轻松、灵动的课堂,是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是突出学生主体的课堂,是富有学习情趣、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教育教学要尊重和适合人的天性,张扬人的主体精神。小学教育更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教育要符合人的天性,要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自由生长、身心调和、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然人”。
快乐,是相对的。轻松,不是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愉悦,不是没有紧张,必须保持一定的焦虑。自由,不是不要规则。打造快乐课堂,是要促进快乐学习,是要改变负担过重、压力过大、紧张过度、机械呆板的学习状态。
快乐课堂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少教多学,先学后教,学教互动。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探究为载体。把课堂教学过程归纳为五步教学法:问题情境—观察探究—交流研讨—归纳提炼—变式训练。
基于快乐课堂,建构主体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在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考虑的:(1)设计“皇榜”导入,感受“巨利”。在课堂伊始,我首先从复习“皇榜”这个新词作为切入口,精心设计一张“皇榜”,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而且这张皇榜至关重要,不仅为后面学生小练笔仿写“皇榜”提供了范例,更重要的是直接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学习。(2)紧扣文本,读中体会“大恩”“重誓”。在第二板块中,我抓住九色鹿对调达的救命之恩,以及调达对九色鹿的郑重起誓,感受九色鹿的善良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在九色鹿被国王的军队包围后,我紧抓九色鹿说的一段话,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九色鹿的镇定、智慧以及他对调达的气愤。(3)对比凸显主题,学会诚信做人。在第三板块中,我首先让学生站在国王的角度分别对九色鹿、调达说话,使学生的是非观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时进行写话练习:帮助国王写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与开头的皇榜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基于五步教学法,在《开天辟地》“改天换地”这一板块中,笔者首先创设情境: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盘古化生出的世间万物。师归纳提炼:曾经的天地混沌一团,昏天黑地,现在却处处充满生机,此时,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盘古?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我认识了一位无私奉献的盘古;我认识了一位为天下着想的盘古……最后,进行变式训练:初春,浮云悠悠,微风习习,那是盘古_________;听,隆隆的春雷响起,那是盘古_________;雨露甘霖从天而降,那是_________;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大道,那是盘古用_________为我们铺就的幸福之路;游遍千山万岭、三山五岳,我们感受到盘古_________的强壮有力;奔腾的江河、浩渺的湖海,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盘古_________留给我们的生命之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认知文本,然后在此基础上体悟感知盘古是一位怎样的神,最后进行变式训练,这样一来学生整个认知过程就符合逻辑思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构建快乐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应该像万花筒一样,可以变换出许许多多色彩。这需要教师不断动脑,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快乐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才能培养出自由成长、身心调和、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然人”。
[1]赵梦游,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王丽红.实施快乐教育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3).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