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胜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财政金融制度的VAR研究——基于福建省1978~2013年的时序数据
许良胜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影响因素众多,从财政金融的角度出发,对福建省1978~2013年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和相关财政金融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VAR计量,城乡收入差距和财政金融制度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自惯性效应,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较高的贡献率;政府财政支农在现阶段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较为有效的选择,并且长期中这种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有着不断强化的趋势;然而农村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两阶段的影响,短期为正向关系,但是在长期却是负向关系。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VAR模型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使得中国各地区收入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但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却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与南美国家的基尼系数处于同一水平,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调查和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53~0.54。这些均反映出:我国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蛋糕分配并不均衡,且这种不均正日益扩大。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不仅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程度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2文献综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聂强从国家层面,通过研究贫富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来具体讨论中国的贫富差距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中国贫富差距水平、金融发展规模以及金融发展效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协整关系。章奇等运用银行信贷占GDP比例衡量金融发展水平, 并利用各省1978-1998年的数据,分析中国各省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其结果显示: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和农业配置资金方面缺乏效率。温涛等在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进行制度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52-2003年的实际数据,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无论是金融机构贷款比率还是经济证券化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经济货币化比率的提高也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变量;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同样没有成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反而成为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和流失,成为促进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范兆斌等运用统一增长理论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信贷约束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本文将基于其相反的视角和思路来研究财政信贷与城乡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福建省1978-2013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动态关系。
3理论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的特殊环境及经济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现阶段中国农村发展所出现的异质性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这种不可避免性需要加以控制,以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国家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主要是从财政支农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从已有的支持状况来看,财政支农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然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效果却不见显著。这主要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有属性相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财政支农本身就是我国在支持农业方面的一项长期重大的举措,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直接性[而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滞后性、外生性和间接性等特点。这使得我国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弱金融强财政”的现象。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上,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财政支农的效力,同时需要转变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4实证分析
4.1模型设定和指标选取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差距,这样使得这一差距与金融信贷制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因果关系可以导致这种差距的继续扩大。为此,文章选取三个数据来表现这种非直接关系的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由于文章选取的数据并不是平稳的,而是一阶单整的,且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所以选取VAR模型来研究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财政金融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4.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EC),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之比”表示。该指标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该指标越小,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讲越小,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大经济结构越倾向于失衡。
4.1.2地方财政支农(CZ),用“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示。其中,地方财政支农包括三项:农业支出、林业支出以及水利和气象支出。据相关文献表明地方财政支农比越大,则更加有助于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4.1.3农村金融发展指标(FE),用“农业年贷款额与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之比表示。通常而言,农村金融发展指标越高,农民年纯收入会更高[但是近几年的有关文献显示这两者之间并未存在明显或确切的正或反向关系。其中地方财政支农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指标是用来反映金融信贷制度的。
文章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并进行相关整理获得,采用Eviews软件进行操作。
4.2回归分析与实证检验
4.2.1协整检验
在对EC、CZ、FE进行ADF检验后,三项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进行VAR模型估计。本文通过Eviews6.0的VAR滞后阶数检验,得知AIC准则的最小值是在5阶滞后处,而SC准则的最小值是在2阶滞后处。因此本文利用LR检验来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由此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1知,在变量EC、CZ和FE之间至少存在着一个协整向量,这说明他们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且协整向量为: β' = (1.000000,-2.8205224,2.547562)。将截距项代入,得协整方程:
EC = 2.8205224 CZ-2.547562 FE + 0.481183
该方程表明:在1978~2013年间,这三者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地方财政支农CZ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EC之间有着长期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FE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EC之间有着长期负相关关系。首先,这表明对农业农村财政支持程度的提升会对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再次,协整关系显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负向关系,即农村金融发展越强,EC指标值越小,进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点,一方面应证了部分学者提出的“金融发展扩大收入差距论”。最后,截距项表明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长期的惯性效应,即本期的缩小势头对后期的缩小有着加强作用。
为了能够获得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这里进一步进行误差修正估计,其VEC模型如下:
为了考察各变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这里只考察上述模型矩阵中的第一个方程。由VEC估计可知: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自变化率在一二期内有着一个短期内回缩的趋势,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速率在下一二期会减小;第二,财政支农比例增加会使得城乡居明收入差距缩小的效率在一二期内有着正向扩张型影响,即财政支农的强度增加,则对一二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第三,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财政支农有着同样的短期强化效应,即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提升会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VEC模型所估计的误差修正模型所现实的结果与协整方程所显示的有了差别,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各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回折性与扩散性的作用。
4.2.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对该三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对模型稳定性检验,若是不稳定,则表明模型的估计存在问题,会大大降低模型的有效性。这里是通过判定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是否小于1来进行的。若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则表明模型是稳定有效的。通过如图1的检验,我们知道原模型是稳定有效的。
图1 单位根检验
零假设样本数F统计量概率CZdoesnotGrangerCauseECECdoesnotGrangerCauseCZFEdoesnotGrangerCauseCZCZdoesnotGrangerCauseFEFEdoesnotGrangerCauseECECdoesnotGrangerCauseFE3232326.645020.00192.344040.09720.314650.81461.821100.16911.781530.17641.961590.1456
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财政支农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但是农村金融并没有反映出这一Granger因果关系。虽然协整关系检验表明农村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从短期效应和Granger因果检验上来看,并没有显著性效果。
4.2.3脉冲分析
为了考察财政支农比例、农村金融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身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这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分析来进一步探析它们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为此,得脉冲响应图(如图2)。
图2 脉冲分析图
由图2可知:(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EC的一个正向冲击,也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会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惯性效应形成波动式的收敛状态。短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冲击会使得其短期内形成一种回折现象,并长期内趋于惯性效应的稳定状态。(2)财政支农比例的一个正向冲击,会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趋势有着不断增强的效应,即存在着持续性的强化作用;并且,在第6期之前这种强化作用一直是持续上升的,即表明这种财政支农效果在短期内是比较明显的;同时,财政支农的长期效应要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自缩小惯性效应。(3)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正向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别。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正向冲击会使得乡城居民收入比EC上升,也即农村金融的一个正向冲击可以使得乡城居民收入之比在两期内使得农村居民收入获得提升。但是,在第三期后,即中长期而言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正向冲击会缩小乡城收入比值,即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4.2.4方差分解
通过脉冲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乡城居民收入比(EC)、财政支农(CZ)和农村金融发展(FE)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各异的影响,为此要分析这三者的每一个结构冲击对乡城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贡献度,并评价这三个变量对乡城居民收入比的贡献的重要性,应当建立预测方差分解模型。基于上述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解结果见表3。
表3 方差分解表
由表4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自身惯性影响,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效应在第二期才能显示出来,且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效应在第二期的影响效应还是比较小的,农村金融的效应尤为小,基本上构不成对乡城居民收入差距的冲击。在第二、三期之间,乡城居民收入对自身的影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也都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总体上来看,长期中,乡城居民收入对自身的贡献基本上恒定在14.30%左右;财政支农对乡城收入的贡献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从更长的区间看,贡献度基本上收敛于61.00%;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乡城居民收入的贡献在第7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在更长的区间中,其贡献率稳定于24.70%。因此,由方差分解表来看,乡城居民的收入差距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或者重要性呈现一个降低的趋势,在长期中其重要性降至第三。相反,财政支农的作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长期中其重要性逐步上升至第一位。农村金融的发展其总体的贡献率都是比较低的,但是其长期中也有将近1/4的贡献率,并且前述表明在长期中它有着负向的冲击,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对其做出正确的认识,以便在短期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同时,兼顾长期这一负向效应的冲击。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由协整关系检验可知:福建省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2)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财政支农和农村金融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却并不明显。另外我们可以知道,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财政支农政策来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渠道,同时在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还是存在大有可为的空间,并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在长短期中有着不同的效应。因此,从财政金融的角度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扭转农村金融服务流向问题。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或者微观信贷政策来引导社会储蓄贷款资金流向农村或农业,推动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成长,最终使得农村金融真正服务于农村或农业经济。
其次,强化政府财政支农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应当及时地支持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实行多样化发展战略,通过财政资金在农村农业的高效综合利用,推动农业进行多样化发展,使得一部分第二、三产业进驻农村,以此提高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得财政支农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结构效率的转变营造一个更具效率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晖.从基尼系数看我国的收入分配. 特区经济,2006,(9):323.
[2]聂强.中国金融发展对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学术界,2010,(4):153-155.
[3]章奇,刘明兴,陶然和.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金融学,2004,3(1):71-99.
[4]温涛,冉光,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9):30-32.
[5]范兆斌,袁轶. 创业者信贷约束视阀下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财经研究,2013,(2)
[6]曾国安,胡晶晶.中国城乡差距演变趋势及原因研究评述. 当代经济研究,2007,(6): 26-3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1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