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激励

2016-03-03 11:23邹海贵
伦理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激励机制道德

邹海贵

论道德激励

邹海贵

道德激励既是一个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课题。道德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在一定价值目标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激发道德行为或抑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过程,包括道德正激励、道德负激励和道德反激励三个完整的向度。道德激励的主、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道德激励机制可分为个体心理反应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道德激励具有道德价值引领功能、道德生态维护功能和道德治理功能。

激励;道德激励;道德治理;道德建设

道德激励既是一个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属于道德心理学和道德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课题。道德激励作为道德教化的一种内在机制和重要手段,是人类道德生活文化中一种永恒存在的要素和活动。从个体来看,道德激励与个体道德发展紧密相关,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从社会层面来看,道德激励与社会道德进步和道德治理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是道德调控和道德治理的重要机制,没有道德激励的现代化就没有道德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视和加强道德激励机制建设,对于化解当前道德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提升转型期社会道德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激励与道德激励

“激励”是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基本范畴。从辞源学上看,“激励”一词是由“激”与“励”两部分构成。在《说文解字》中,“激,水碍裹疾波也”,乃冲击之意。“励,勉励也。”在《古汉语词典》中,“激”意为:“激发,激励。”“励”意为:“鼓励、勉励。”“激励”一词的解释为:“激发鼓励。”“激励”对应的英文是“motivation”,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动”。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激励”是与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指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目标指向的行为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激励被称为工作动机,是指通过激发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其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1](P1-2)

激励是由主体、客体和环境等不同因素,以及时间、空间和逻辑等不同纬度构成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从性质上看,激励首先指对行为的驱动,即正激励,通过对某一善行或善德做出正面回应和褒奖,达到人们对这一行为或品质的认同和强化,使其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其次,激励也涵盖对行为的抑止,即负激励,通过对某一恶行或恶德做出负面回应和制裁,使人们对这一行为或品质进行否定和弱化,使其出现的频率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第三,激励还包括激励本身所带来的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激励情境和现象,即反激励。申来津指出,“激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模式,其目的是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使预期行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频出现到高频出现,激励有着对行为动机驱动或抑止的特质”[2](P38)。可见,激励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对行为具有驱动(正面行为)和抑止(负面行为)功能。在此意义上,任何激励其实都包含着道德激励的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激励都意味着被激励(驱动或抑止)的某种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是为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所肯定的。

究竟何谓道德激励?朱贻庭教授主编的《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出版)并未收录“道德激励”这一词条,只收录了“激励伦理”、“制度激励”两个词条,学术界对该范畴尚未展开充分的讨论。我们不妨先将道德激励这一范畴放在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以正本清源。道德激励,它由“道德”与“激励”这两部分组成。从其合成方式看,既可是主谓结构,也可是偏正结构。但由于道德本身不能作为激励行为实施的主体,因此“道德激励”不应当看成主谓结构。从偏正结构的角度看,道德激励就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道德”作为“激励”来源的限定。在此意义上,道德激励是指逻辑上源于道德行为(品质)的激励,即人们因道德主体行为的善或恶而对之加以奖赏、弘扬或惩罚、贬斥。二是,“道德”作为“激励”的评判性限定。在此意义上,道德激励是指“激励”这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是否正当、合理,这是激励伦理研究的主要取向。道德激励在本文中主要是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即逻辑上源于道德行为(品质)的激励。

与“道德激励”相近的概念和范畴有“道德赏罚”、“道德回报”、“道德奖励”、“道德惩罚”和“道德制裁”等。在此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所谓道德赏罚是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以及文化舆论等方面对于体现了一定道德价值、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违背了一定道德价值、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褒奖或谴责。”[3]显然,道德赏罚包括道德奖励和道德惩罚两个方面,也称为“道德回报”。“所谓道德奖励,就是源于行为主体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好或善而对行为主体进行的荣誉或物质的奖赏。”[4]“所谓道德惩罚,就是指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对道德行为主体违背道德法则的行为或坏的道德品质的谴责和纠正,促使行为主体实现由恶向善的转化。”[5]“道德惩罚”与“道德制裁”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道德制裁与法律制裁相对应,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团体不道德行为所作的谴责”[6]。道德制裁包括社会舆论谴责和自我良心谴责,其目的是通过社会舆论或自我良心的谴责使有不道德行为的个人或团体感到羞愧和悔恨,从而终止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道德赏罚作为一种以利益为中介的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涵盖道德奖励与道德惩罚(道德制裁)。

“道德激励”与“道德赏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前面的分析,激励可分为“正激励”、“负激励”,“正激励”是“赏”,“负激励”是“罚”,在此意义上,“道德赏罚”与“道德激励”是同等的概念,两者都是道德调控和道德治理的重要机制,也是道德教化的基本手段。但是,“道德赏罚”强调主体的作用,强调主体采取的道德调控的方式,着眼于对特定道德行为的调控,主要是一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概念。而“道德激励”强调对客体或对象的激励作用,更强调对客体道德需要的刺激,道德动机的激发和道德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主要是一个道德心理学、道德社会学概念。道德的“赏”或“罚”只是道德激励的方式或道德激励的实施机制,显然,“道德激励”是“道德赏罚”的前置概念,“道德激励”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是一个更为基础性的概念和范畴。

至此,可以给道德激励一个简明的定义:所谓道德激励,是指激励主体在一定价值目标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去激发道德行为或抑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过程。道德激励预示着道德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的可能性。道德激励的方式和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舆论手段和环境手段等。根据激励主体的不同,道德激励可分为自我道德激励和社会道德激励。根据激励方式的不同,道德激励可分为有形的道德激励和无形的道德激励。根据激励性质的不同,道德激励包括道德正激励、道德负激励和道德反激励三个完整的向度。道德反激励是道德正激励或道德负激励所引发的的一种道德心理现象,即激励措施带来的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道德反激励是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道德悖论现象,如政策、制度等的制订可能由于其不确定性或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就是一种道德反激励。又如新闻媒体对道德模范或者其他榜样人物、公众人物等进行不合理、不适当、不准确的新闻报道,或者给予过度的关注,给道德模范等的生活带来桎梏,此即所谓的道德绑架,这也是一种道德反激励。

二、道德激励的主体与客体

道德激励主体与道德激励客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系性存在,两者构成了道德激励必不可少的要素。道德激励主体即激励的施与者,道德激励客体即激励的承受者或对象。易言之,就是“谁激励”和“激励谁”的问题。

从道德激励的行为主体(即激励施与者)来看,道德激励的主体,既可以是自我,也可以是他者,自我和他者均包括个体、群体、社会组织、民族、国家(政府)等。因此,道德激励可以分为自我道德激励和社会道德激励。一般而论,我们认为有资格实施激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一定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这样看来,并不是任何道德主体都可成为激励者。也就是说,道德激励可理解为道德主体基于道德善恶观念,在理性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基础上对德行(德性)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对恶行(恶德)进行批判、谴责和惩罚。那么,道德激励的主体既可以是社会(包括国家(政府)、民族、社会组织、群体、个体等),也可以是拥有道德行为或品质的自我,即道德激励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譬如,作为个体,自我的良心作为一种内心的道德法则和内在的道德善恶的判断和评价能力,通过“内自省”或“内自讼”的方式,对自我道德行为发生后的褒奖(心灵的抚慰、道德崇高感、幸福感)或惩罚(谴责、内疚、忏悔),就是一种自我道德激励。又如,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我国开展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自我反抗侵略战争的伟大集体正义行为、爱国行为及爱好和平的集体民族德性的自我激励。

从道德激励的客体(即被激励对象)来看,道德激励的客体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直接激励客体;二是间接激励客体。直接激励客体也就是激励的直接承受者,就是某种道德行为实施者或某种道德品质的拥有者,包括个体、群体、社会组织、民族,甚至国家。毫无疑问,道德激励首先要针对直接的德行或德性,满足道德行为者的正当需要。但是,从社会道德调控、道德教化或者道德治理的目的来看,道德激励的对象要广泛得多。特别是社会组织或者国家(政府)所实施的道德激励,其激励对象不仅仅是某种道德行为实施者或某种道德品质的拥有者,而往往是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全体成员,甚至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譬如一所学校开展“三好学生”评比,或者“师德标兵”表彰,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激励学校的全体学生或者全体教师。一段时间以来,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极力推崇和宣传的“最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也感动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社会成员。政府对见义勇为者从制度上给予奖励、救助和权益保护,不仅激励着见义勇为者本人,更激励着其他许许多多愿意见义勇为的人们。在反腐倡廉的斗争中,对党员领导干部等腐败分子的道德问题(家庭、情感、个人生活等问题)进行曝光和处理,不仅制裁了腐败分子本人,对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是一种强有力的警示。当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的评比,范围广、影响大,深深地激励着全体国民。

三、道德激励的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或者系统内在的联系和作用方式,机制决定效能。道德激励机制是指道德激励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过程和方式。道德激励机制包括个体心理反应机制和社会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道德激励的社会运行机制,根据性质,又可分为积极的道德激励机制和消极的道德激励机制。

道德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把握方式和能力,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是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综合作用的结果。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反应、道德判断、道德激励和道德实践四个要素和四个阶段,四个要素和阶段互相衔接、循序渐进、互相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7]道德反应是道德行为的起点,即指人基于理性或情感对客观道德情境做出的回应和解释。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是指人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道德规范对道德情境做出的认识和评判,道德判断是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前提条件。道德激励是道德理性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道德激励在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上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并把道德价值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优先价值依据,进而把道德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并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形成道德动机,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所以,道德激励是知、行转化的关键因素,是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也是个体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萌发的动力。现实道德生活中,有人道德认知能力很强,夸夸其谈,道德评价能力也不弱,品头论足,但是却没有付诸相应的道德实践,其核心原因是他们的道德心理模式中缺乏道德激励。

从道德激励的个体心理反应机制来看,个体道德激励与刺激条件、个体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和价值观、世界观等紧密相关。道德激励的个体心理反应过程是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等三种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变量(引发机体反应的刺激条件)激发机体变量(认知、需要、动机、判断等),产生持续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道德行为反应,当道德目标实现后,经过反馈又强化刺激,如此周而复始。[1](P3)

道德激励的个体心理反应机制见如下图示:

图1 道德激励个体心理反应机制

道德激励的社会运行机制,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机制,是道德激励主体开展道德激励活动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道德激励社会运行机制,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他律”机制,是社会伦理建设中的一种客观“强制”力量。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精神,但是伦理层面,自律总是以他律为前提。“没有某种客观强制力量为前提,道德自律的形成于稳定就是空幻的。”“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力量往往需要某种外在力量的激发、支撑,没有这种外在力量的激发与支撑,个体内在具有的某种善或正义的道德感,往往处于沉睡或朦胧状态中。”[8]所以,道德在本质上的自律与在社会客观伦理层面上的他律并不矛盾,是相互统一的。道德激励的社会运行机制,首先必需以一定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念为目标,这种道德价值和观念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导向,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所决定。其次,社会道德激励以社会道德评价为中介。(社会)道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最后,社会道德激励有一个效果反馈与拓展的环节。道德激励主体依据激励的效果对激励过程、激励方式、激励信息、激励时机和激励环境等进行分析、评估和反馈,进而对激励策略进行控制、调整。

道德激励的社会运行机制见如下图示:

图2 道德激励社会运行机制

道德激励的社会运行机制,按照性质和实际的效果,可以分为积极道德激励机制和消极道德激励机制。积极道德激励机制是指相应的激励制度健全,“赏”、“罚”得当,且效果良好,社会道德生活良性发展。反之,消极的道德激励机制是指激励制度不健全、扭曲,“赏”、“罚”不得当,激励倒置或错位,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譬如,当前社会很多领域(政治、商业、教育、文化等)“潜规则”盛行,“明规则”隐匿成了摆设,溜须拍马、贪污受贿者得势,制假贩假、坑蒙拐骗者得利,沽名钓誉、不学无术者得荣,钻营投机、鲜廉寡耻者得宠,这些现象是道德激励错位的典型表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潜规则”盛行表明社会道德生态严重破坏,相应的政治生态、商业生态、教育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也必将遭受严重破坏。

四、道德激励的功能

功能亦即效能,多指事物所蕴藏着的积极的力量,它通常表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特征或力量倾向。道德激励作为道德建设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机制,体现了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统一,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具体分析,道德激励具有三种重要功能:道德价值引领功能;道德生态构建功能和道德治理功能。三种功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道德价值引领侧重于内心的教化,道德治理侧重于行为的纠偏,而道德生态维护侧重于伦理秩序的整合。

1.道德价值引领功能

“道德激励通过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方式,激发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促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与道德习惯,坚定地追求和选择善的行为。善作为一种价值,包含着人们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推动人们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以及自我肯定和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具有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需要的特殊意义。”[9]可见,道德激励机制的实施可以弘扬社会道德价值,树立社会道德标准,激发道德正能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当前,我国面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特别发挥道德激励机制的作用。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凝聚社会的精神胶合剂,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些价值观念都包含深刻的道德价值意蕴:国家层面的道德价值、社会层面的道德价值和个体层面的道德价值。这些道德价值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切实为人们所践履,必须强化道德激励机制的作用。首先,构建相应的道德激励制度体系,并与其他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结合,加大激励的广度和力度。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必然获得奖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必然受到惩罚。譬如,为培育人们的爱国精神和国家伦理意识,当前要抓住时机出台激励制度,对人们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为国献身等爱国行为给与奖励(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为抗日老战士颁发荣誉勋章和生活补助)。还有,对社会日常生活中见义勇为、紧急救助行为和慈善行为的道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以培养人们的友善美德,弘扬正能量。其次,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典型激励的作用,加大典型激励的力度,促进典型激励多样化、经常化、规范化。典型激励是一种群众性的道德正激励活动。一定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都能从各种各样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身上找到,其对道德价值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苏霍姆林斯基语),道德榜样是优秀传统道德的典型承载者,是现实主导道德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是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10]无疑,道德榜样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具有一种“蝴蝶效应”和“标杆效应”。进一步创新“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全国性道德典型人物的评比制度,进一步拓展各个行业、各个社会组织内部道德模范人物的评比表彰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特别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网络等现代新媒体的作用扩展对模范人物的宣传,扩大激励效果。

2.道德生态维护功能

邓小平深刻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1](P146)道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弘扬“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道德理想,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社会道德生态。在社会转型时期,积极的道德激励机制对社会道德生态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德得背离,德福分裂,是现代社会的道德难题。哲学家康德弘扬了道德的崇高性,但是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德福背离的道德难题。康德坚信:只有道德才配享幸福。然而现实生活中德福相左,有德者无福,无德者享福的现象司空见惯,为此,康德只好一方面用理性杀死上帝,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又把上帝请回来以完成“德福一致”的道德理想。黑格尔的思路也许更具有现实性,他对现代社会的伦理秩序有更深刻的体认和把握,他认为国家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伦理实体,是伦理精神发展的真理性环节,是自由的现实化。黑格尔深刻地指出:国家的目的就是公民的幸福。“国家的目的在谋公民的幸福。这当然是真确的。如果一切对他们来说不妙,他们的主观目的得不得满足,又如果他们看不到国家本身是这种满足的中介,那末国家就会站不住脚的。”[12](P266)黑格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自由国家可以通过正义的伦理制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实现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不必借助“上帝存在”的悬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整体伦理秩序也正经历着转型,传统的伦理道德生态逐渐被打破,新的道德生态迫切需要建立起来。首先,国家通过“德福一致”的积极道德激励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心理上强化人们的理性认识:德行不仅是美好的,而且是有用的,选择德行是明智的。德行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德行有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德福分裂的激励倒置现象(譬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现象)。“德行有用”是社会道德生态的重要标志。孔子对积极道德激励机制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他对“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吕氏春秋·察微》)故事的评价可窥见一斑。其次,“德福一致”的积极道德激励机制体现社会公正。所谓公正,即得所应得。公民做出了应该获得奖赏的道德行为希望得到奖赏,不过是希望社会给予一种最基本公平的对待。公民做出了值得奖赏的道德行为,而实际上获得了奖赏,会强化公民对值得奖赏的行为的认同和追求。相反,公民做出了应该受到惩罚的恶行,却没有得到制裁,无非是对社会公正的严重损害。道德激励机制的公正性促进社会伦理秩序更趋合理,更加完善,社会道德生态得以建立。

3.道德治理功能

“道德激励的实现水平决定着社会道德生活的质和量”。[13]道德激励是道德治理的基本路径之一,通过积极道德激励机制的构建,可以遏制和矫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良序发展。道德治理是指国家治理主体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整合、提炼和弘扬或对道德生活中突出问题进行诊治、遏制和矫正的国家治理活动。“道德治理”是“治理”的一种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治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治理即指“德治”,狭义的道德治理即指对道德问题的治理。杨义芹指出:“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14]在此,主要从狭义即工具理性的层面探讨道德激励的治理功能。

道德激励的“抑恶”功能主要通过负激励机制的构建来实现。负激励的方式主要是道德惩罚或道德制裁。当前,我国道德生活中道德问题很多,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建设。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道德负激励机制。在政治领域,要着力于治理官德。一方面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真正把官德好坏作为干部提拨、考核的重要指标,不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强化对官员道德问题的曝光和处罚,譬如对官员作风问题、诚信问题、家庭道德问题的曝光等等。在经济领域,加大对唯利是图、假冒伪劣、失信等行为的打击。在环保领域,加大对环境破坏事件的查处和终身追责。在教育领域,加大对学术不当行为的治理;在社会生活领域,对加大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曝光和处罚。[15]如此等等,形成强大的负激励效应,极力遏制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1]俞文钊编著.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2]申来津.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龚群.论道德赏罚[J].云南社会科学,2009(5):5.

[4]黄雁铃.论道德奖励的内涵与依据[J].怀化学院学报,2008(7):28.

[5]刘艳.道德惩罚论[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7.

[6]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7]马进.论道德行为的四要素、四阶段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9(2):45-47.

[8]高兆明.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杜振吉.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J].理论学刊,2003(5):29.

[10]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道德与文明,2007(2):74-7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3]申来津.道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J].江汉论坛,2003(5):59.

[14]杨义芹.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4(5):10.

[15]戴洪晖.论道德教育的三大特性[J].湖湘论坛,2014(3).

邹海贵,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德激励研究”(13YBA29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激励机制道德
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