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彪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29-01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数学来远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课堂。设计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境出发,既要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分类"中,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铅笔,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铅笔进行分类,互相说说自己的分法。学生们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短分,有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创造出的"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我说:"我家里有2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3.课后延伸,深化拓展数学知识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同学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分类方法。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4.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垃圾池的容积等。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