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2016-03-02 11:49李晓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贸易结构对外贸易一带一路

李晓燕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文章首先针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原则之争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变化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就如何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综合优势 贸易结构 一带一路

自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后,它就长时间地对国际分工的相关理论起着指导作用,相关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念参加到国际分工中去,产生了对外贸易过程中的比较利益结构。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便宜的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但是严重缺乏技术和资本,而发达国家则相反。因此,在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进口劳动、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各国只要根据这种原则开展自由贸易,所获得的比较利益就会持续增加。

综合比较优势的主要理论及其原则

(一)综合比较优势的观点交锋

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贸易状况开展回归分析,并得出这些国家在制成品方面所面临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结论(Singer,1999)。假如在自由贸易中采取了比较优势原则,和增长前相比,会得出这些国家事实上的消费水平以及收入水平都出现了“绝对下降”的结论,导致福利进一步恶化,增加了贫困化程度,掉进了“比较利益陷阱”中。迈克尔·波特(1997)提出了某个国家的高级要素决定了它的竞争优势,例如高水平的国内消费需求、科技水平较高、适宜于创新的社会机制以及支撑有关产业发展的相关基础状况等。所以,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务必要打破比较优势理论的制约,将竞争优势理论当成指导原则,发挥制度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的动力作用,将产业结构升级当成它的主要优势,切实提升国内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地开展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中的更多利益。

吴敬琏(2005)认为,眼下我国务必要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直接步入到以高级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才会有效地摆脱当前的比较利益陷阱。事实上竞争优势属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绝对优势,他认为存在着自然以及获得性这两大类优势,后者指的是借助工业发展而获得的某种优势。除此之外,不少经济学者也提出了竞争优势论有一定的片面性,比如过分关注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技术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充分注重比较优势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竞争。

(二)综合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原则

在新近兴起的古典经济学看来,随着各国不断提升交易效率,两个国家会制造更多资本品的种类,这会进一步增加最终消费品方面的资本密集度。假如一国人口比另一国人口多,则这个国家制造大量资本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即便该国拥有比他国更高的资本和劳动比率,它也可能出口资本比较密集的消费品,进口劳动比较密集的消费品。

从空间视角来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技术以及资本要素具备了自主特征的可流动性,综合优势通常表现在产业转移以及贸易投资一体化中。产业转移以及贸易投资一体化事实上指的是资本、技术等某种竞争优势要素主动地发现和某种资源禀赋要素的过程,这些竞争优势要素要能够以最优的方式和相关资源禀赋要素相匹配。假如某处区域具备了较多的资源禀赋,而且技术、资本要素持续地聚集到此处,通常易于出现要素密度的逆转现象。比如,不少欠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城市业已变成了全球性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以及研发中心。

从政策方面来看,从综合优势产业来看,它能够匹配一国的比较优势(静态形式),然而要通过不少努力方能打造出来的产业。这就意味着,一国政府理智而积极地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形成本国的综合优势产业。这种增长方式是新型的,它的增长动力来自以比较优势为前提的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其一,基础设施输出增加。丝绸之路的海上航行“一带一路”战略更多的是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沿线大多是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的基础实施相对落后,因此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需求相对更强烈。而对我国而言,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更是值得称赞,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急需寻求其他地区国家进行投资。所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条件,双方的合作将是双赢的结果。一方面我国能够将劳动力进行外输,转变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沿线国家能够获得基础设施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推进本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其二,大工业出口增加。该战略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工业发展落后,而我国工业以获得大幅发展,工业技术和质量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所以对沿线国家来说,通过与我国进行工业合作,将是一项非常有利的选择。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的很多工业设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第三,资本项目输出增加。任何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沿线国家获得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需要获得资金的支持。2014年由我国倡议投资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我国作为一个倡议国,认缴了50%的股份,投资额度为500亿美元。这一银行的成立为沿线一带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提供了坚强的资金支持,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贸易结构单一且尚处于发展阶段

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在二战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贸易较为显著的一个变化。从国内来,服务贸易长时间占总出口额的份额大概是10%,它和眼下世界范围内20%左右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只达到了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左右。整体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较低,结构不太合理,尚处在发展初期。除此之外,从货物贸易来看,出口货物也存在着不合理的贸易结构。重点体现在出口比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偏低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商品。

(二)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引进的外国资本累积超过一万亿美元,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企业纷纷地扎根我国。在此期间,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总额累积低于500亿美元。它说明“引进来”是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国内外向型经济在微观层面上整体是外商对我国资源以及企业的投资以及整合,这种国际化具备了被动化、单向化特征,对中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物贸易摩擦加剧且金融摩擦升级

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下,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强。虽然说“一带一路”战略使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增多,贸易范围增大,但是该战略涉及到的国家大多是亚洲国家和东欧国家,各国的国情不同,使得各国之间难免有摩擦。而且我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支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极易受到来自进口方的贸易遏制,对本国企业实行贸易保护,阻碍我国的出口。所以,在实施该战略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机会,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加速我国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加强贸易保护,避免贸易摩擦。

上述问题造成了国内步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峰时期:最近若干年中国和日本、美国、诸多欠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等都存在着贸易摩擦,贸易摩擦的激烈程度以及频率也在持续提升。除此之外,我国采取了盯住美元的外汇汇率制度也被多方非议。在一些国家看来,中国对汇率实施操纵,属于其他形式的出口补贴。这些问题纠缠不清,导致目前美国与中国就如何破解贸易摩擦难题面临较大困难。

综合优势原则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国际资源,提升产品科技竞争力

从当前情况看,金融危机并未摆脱,全球经济仍然陷入低迷中,尤其西方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更显著,而这样一个环境对我国来说反而是经济寻求发展的良好机会。此时我国的进出口企业要不断创新发展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减少对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才能为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造条件。为此我国企业需要增加科研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为产品的创新提供条件。当然我国进出口企业还需要借助并购或合作来间接获得产品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如正泰集团下属的正泰太阳能公司在2014年通过客户关系成功将德国知名企业Conergy下的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厂给收购,不仅获得相关的技术还使得我国光伏产业摆脱欧盟的反倾销。

(二)协同发展,优化局部跨越式发展战略

在制定我国经贸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综合优势理念,具备局部跨越式发展的构想。虽然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多的综合资源,要想开展全方位的竞争优势战略从而完成整体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优势资源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领域,很可能会达到局部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实际上考虑到比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的科技水平以及不断壮大的科技队伍,这些都可能会使得某些地区的一部分产业逆转成功,变成真正的高科技或科技密集产业。比如,深圳、北京以及上海等均变成了研发型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不少跨国公司先后在上述城市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部门。因为国内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科技队伍和高素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的人力资源成本依旧不高。因此,假如我国在少数领域或地区集中优势资源,肯定能够达到局部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如此能够向世界出口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产品。

(三)拓展渠道,加大多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中国人多地广的现实和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上形成了东中西三个区域,它们的发展程度在依次下降。东部有着最高的发展程度,借助参与国际加工贸易,发展得最广泛也最早,当前所积累的技术、物质;力量和资金已相当雄厚,能够通过发展中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在东部对产业进行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劳动密集的低技术加工贸易能够转移到有着廉价丰富劳动力的中西部地区。如此以来,中部和西部地区能够在东部之后借助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业,积极地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对来自我国东部、其它国家以及地区的相关产业转移进行承接,从而在全球性的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获得更多技术、就业机会、资本以及更大的市场。这意味着要按照相关区域自身的条件,具体地发展高中低技术的相关出口产业,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和持续提升全球要素在中国的配置以及有效地拓展我国的全球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曾伟,徐慧.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理论蕴意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商业时代,2010(18)

2.顾瑶,郭岚.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商贸,2009(11)

3.徐元,于洪平.新形势下实施外贸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4(5)

4.张燕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当代世界,2014(3)

5.姚新超,左宗文.新型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因应策略[J].国际贸易,2014(1)

6.王子先.研发全球化趋势下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关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3(9)

7.刘再起,徐艳飞.对外贸易、市场整合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bootstrap面板因果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3(3)

8.张曙霄,张磊.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研究——基于内需与外需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贸易结构对外贸易一带一路
浅谈中韩贸易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